潜龙伏海日 第13章 马芸的故事
他停下手中正在忙碌的工作,茫然的抬起头四处看了看,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愣愣的看着办公桌上的电脑一阵子,他站起身来到落地窗前,打开了窗户。
感受窗外涌进来的湿冷的风,这才感觉舒服一些。
看着窗外的街道,又看了看远处的高低分明的建筑群,马芸一阵头疼。
他想到了在M国看到的一切,又想到了自己因为这一切成立的海博电脑。
听说过年以后,杭城电信也要做一个跟自己的网站类似的网站,要跟自己抢占市场份额。
他们这是明抢,就是欺负自己没钱没人脉啊。
马芸,浙省杭城人,现年33岁。
马芸的故事始于杭城,一座位于中国东部浙省,人口接近1000万的城市。
1964年,马芸出生在杭城的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一位曲艺大家,在浙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持浙省曲艺家协会日常工作。
小时候,他骨瘦如柴,小脑袋,小身子,经常和嘲笑他个头的同学打架。
他是在父亲的拳脚下长大的,经常跟一群孩子打架,但没有一次是为自己,全是为了朋友。
读书时,他的成绩从没进过前三名。
12岁时,马芸买了台袖珍收音机,从此每天听英文广播,对英语开始感兴趣。
13岁时,这一年他被人打得缝了13针,因为打架记过太多,曾被迫转学到杭城八中。
而这时候,他已经当上了英语导游,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外满杭城跑。
之后马芸参加中考,考了两年才考上一所极其普通的高中,其中一次数学只得了31分。
这时候正是刚刚改革开放那阵儿,到杭城旅游的外国人多起来,马芸一有机会就在西湖边逮着人家开练。
这对他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1982年,马芸第一次参加高考,首次落榜,数学只得了1分。
马芸充满了挫败感,有些灰心丧气。
之后他跟表弟到一家酒店应聘服务生,结果表弟被录用,自己惨遭拒绝,老板给出的理由是马芸又瘦又矮,长相不好。
后来马芸做过秘书、搬运工人。
马云高考落榜,父亲马来法见他意志消沉,让他蹬三轮给杂志社送书。
1983年,马芸第二次参加高考,仍然没有成功,即使这一次他的数学提高到了19分。
马芸的父母劝他死了上大学的心,好好学门手艺,之后马芸又开始骑着那辆破旧自行车,穿梭于杭城的大街小巷。
但是他从没放弃自己的努力,仍然将考大学作为目前第一目标,全力奋进。
1984年,马芸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第三次参加高考,这次数学考了89分,但总分仍然属于专科线,离本科线还差5分。
他的理想是上北大,但最后他只上了杭城师院。
幸运的是,就在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学院读专科时,该校的英语本科专业由于升本时间不长,招生没有满额。
于是,歪打正着,英语成绩最好的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算是捡了个大便宜。
进入大学后,由于他的英语基础好,学起来很轻松,他变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凭借出色的英语稳坐外语系前五名。
为了打发空闲的时光,他便进了校学生会,而且后来还当了学生会主席,直至坐到杭州市学联主席的位置。
1988年,很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万象号挖泥船上那只巨大的抓斗轻轻抓开了运河新航道中的拦水坝。
这一年,杭城工业大厦正式更名为杭城大厦,并对外对外营业,主要是工艺品展销中心。
这一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因价格双轨制、“倒爷”,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此后的价格闯关失败,物价失控,经济陷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失控。
这一年,西湖区一农户用上无线电对讲机。
这一年,杭城开始颁发城镇房产证,首批房屋产权人领到证书。
这一年,一个叫马芸的人从杭城师范学院毕业,进入了杭城开始扑腾。
马芸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杭城电子工业学院教外语,是他的同届同学中惟一分到大学任教的本科生。
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每月工资大约110元。
这一年,马芸与一位名叫张瑛的学妹结了婚,两个人还是大学同学。
这位只看才华,不看样貌的女人,成了马云人生伴侣加事业伙伴。
大学教师不用坐班,不甘寂寞的他利用工作之余,找了不少兼职:在西湖边成立杭城第一个英语角;为外国游客当导游。
1992年,马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杭城最早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业余四处活动接翻译业务。
当时经营挺艰难,一个月的营业额是200多块钱人民币,可光是房租就要700元。
第一年实在不行了,马云就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卖礼品、包鲜花,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才开始收支平衡。
闯荡了几年后,钱没赚多少,超强的活动交际能力却为马芸带来了不小的名气,可谓朋友遍杭城,他甚至还戴上了“杭城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的光荣称号。
1992年,马芸有了儿子,荣升父亲。
1995年,“杭城英语最棒”的他受浙省交通厅委托到M国催讨一笔债务。
于是,他收拾了一下,作为翻译跑到了M国洛杉矶,有名的天使之城。
接下来的一切就像好莱坞影片中的情节一样:M国商人想赖账,掏出一把枪将马芸禁闭在房间中长达两天。
结果当然是钱没要到一分,这一单委托宣告失败。
接着,惊恐不安的马云飞到西雅图找到一个朋友——来自西雅图在杭城当外教的比尔。
在西雅图,比尔领马云去西雅图第一个ISP公司VBN参观,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他第一次在这里接触到了互联网。
刚刚学会上网,当时他就想应该利用互联网帮助中国的公司为世界所熟悉。
他想到了为他的翻译社做网上广告,上午10点他把广告发送上网,中午12点前他就收到了6个email,分别来自M国,D国和倭国,说这是他们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第一个网页。
“这里有大大的生意可做!”他当时就意识到互联网是一座金矿。
噩梦般的讨债之旅结束了,他灰溜溜地回到了杭城,身上只剩下1美元和一个疯狂的念头。
马云的想法是,把中国企业的资料集中起来,快递到美国,由设计者做好网页向全世界发布,利润则来自向企业收取的费用。
1995年3月,回国之后,经过慎重考虑,他毅然辞掉了人人敬慕的大学教师的职务,自己拿出六、七千元,向妹妹、妹夫借了一万多,凑足了2万元准备创业。
1995年4月,马芸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杭城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只有三名员工,分别是马芸、马芸夫人张英和何一兵。
1995年5月,中国黄页正式上线,马芸开始从身边的朋友做生意。
此时,离中国能上Internet还有3个月。
1995年7月,中国黄页为浙省外宣办做了一个网站,在网上宣传浙省的经济文化,叫做“金鸽工程”。
……
而现在,他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
虽然他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怎么走,但是现在他却不得不考虑,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
杭城电信做的事情虽然不地道,但是他知道,对方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来跟自己竞争的,自己无法说什么。
现在自己要考虑的,是跟对方硬扛,还是妥协。
……
在王子彦的了解中,马芸无疑就是个传奇的人物,在马芸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从不缺惊险离奇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芸的创业史,就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
他屡次创业,屡次受挫,七年创业铺就阿里巴巴,直到阿里巴巴崭露头角,这才成就了他神话般的一生。
王子彦并不大了解这些事情背后的原因,也不了解这位大佬付出的艰辛,他只知道,自己想做这个东西。
如果没有王子彦插足,那马芸可能会是整个世界最耀眼的人之一。在前世,可能有人不会知道M国总统,也可能有人会不知道中国国家主席,但大家都知道马芸,知道这个改变了世界的人。
现在,王子彦横插了一脚以后,马芸的未来却不知道会怎样。
至于马老师到时候怎么想,王子彦表示,那跟自己有个鸡毛关系?
就像马老师说过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的晚上。
王子彦坚信,他能挺到后天,大后天。
所以,他要从现在开始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