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求贤若渴

  贫困村为什么穷?他们大多是地势偏僻、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文化落后、自然灾害频发、生产力低下等等原因,缺少现代基础设施,卫生、居住、饮水、道路、通讯等方面的条件也就远比城里人恶劣。许莉丽自从被李富贵安排住在村委会,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旧且破烂的房子,就知道清溪寨很穷,她肩上的担子轻不了。
  因此,她在走访调查中,就是要找准一条路子。清溪寨具有山水资源丰富、无工矿企业等优势,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路出发,瞄准黑山羊、蜜蜂等特色生态种养,配套发展中草药等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初加工产业,抓住产业发展着力点,再是要搭建一个平台。为解决分散种养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和生产组织和经济带动均不强等问题,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贫困户全覆盖,以合作社为平台带动产业种养,发挥能人、强人引领优势,找准一剂产业“药引子”;还要强化一套保障。群众种养技术、发展热情普遍不高,要从思想上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发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签订产业帮扶、产业发展承诺书,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贫困户的产业发展热情,定期开展农技培训,提高贫困户的种养技能。
  要走“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财政扶贫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产业扶贫方式,从而走出一条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新路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以产业为纽带,建立“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机制,通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吸引周边群众入社合作。同时,合作社立足于先富带动后富,积极鼓励和吸引困难家庭以劳动力或土地承包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户,成立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引领贫困户抱团脱贫攻坚,走向富裕。党员带头示范引领,为观望中的村民蹚了路。目前,“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N”的发展模式已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复制发展,成为引导村民致富,覆盖贫困户脱贫的有效载体。
  李富贵看着虚心求教,求贤若渴的许莉丽,眼中从她身上仿佛看到了奉命来到偏僻山村清溪乡和农民一起建立长青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是团县委副书记的黄冬梅的影子。许莉丽奶奶来的时候,李富贵还是五岁的娃娃,可他从上辈人的口里,晓得了黄冬梅带领着一盘散沙的清溪寨人,走上了集体化生产的道路。
  近些年来,李富贵混日子,混村干部工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思想作怪,加上上级扶持力度较小,政策不是很到位,以及清溪寨自然条件差等等方面受限制,他无心也无力改变清溪寨的面貌,以至于他被岁月磨平了菱角,没有了创劲和实干精神。
  改革开放以前,在称为生产大队的时候,大队干部一般都是上级任命的,抑或是某领导认为某人行,某人就是大队干部,从而不用上队搞劳动生产,挣轻闲工分,吃香的喝辣的,做在人面前背着手,指手画脚,鼻孔朝天的人“前”人。常话说,宁为鸡头,不做凤尾,说的就是即使当上“萝卜头”小官,就能在人面前背着手,缝人便指手画脚,鼻孔朝天的人“前”人。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民主了起来,清溪寨也与别处一样,选举自己能够放得心,能信任的人。但那个时候,一是发展经济任务重,再是农村要收缴“三提五统”,收农业税,而且要家家户户去上门收缴。试想,清溪寨本就穷得掉渣,肚子都吃不饱,那有钱交税费呢?每户大几百元,谁能一次性交齐?因此,农村就有了这样几句顺口溜,说明了村干部收缴税费的难度:
  腿子走细了,
  门坎跨骚了,
  狗子搞熟了,
  人搞生分了。
  一年至头,就在收费里“滚”。涎水都说干了,年年还没有完成上级下达的收缴任务。任务不完成,一年几百元的工资就要扣,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没有人愿意干。
  到了先是国家免除农业税,后来又免了各种税费的时候,种地有了粮食补贴、山林有了林业补贴后,村干部省力了,可是沿海等发达地方也可以打工挣钱了,谁愿意在家一年挣个三两千块钱的工资,还得罪人的事呢?答案是,吃饱了撑的。
  所以,上级只能命令老党员领衔了,做好思想工作后再走组织程序,召开个支部大会,举举手,通过一下。
  李富贵就是在上级多次做工作,再以命令的形式,所以他就半推半就的当了这么多年的村干部,他也无所谓有没有成绩。本来,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可清溪寨这个穷地方,而且土家族人的很多落后思想根深地固,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对任何科学知识和技术有怀疑性,抵触性的思维。
  最让李富贵头疼的,当了这么多年村干部,做的事最多的就是调解山林和土地纠纷。为什么呢?因为地势偏僻的清溪寨,老思想非常严重,认为农民必须要有土地,而土地不仅是命根子,还惟愿能越多越好。解放前,有了土地就不会去讨饭,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解放后,虽然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生活有了改善,但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的情况一比,生活要好过得多。因此,土地不仅能给人带来好生活,带来财富,更重要的是清溪寨人的依靠和安心。所以,为了让土地越来越多,那些有小私人的人,就会在种地时在别人责任地界段上越过一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