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重用薛仁贵
“是。”
聂政惊诧的回了声。
七月份向曹操开战的事情,他还真不知道。
想到吕布即将要一统天下了,到时暗影就能得到封赏,聂政的心里也是十分的激动和期待。
吕布道:“向曹操开战之后,你们暗影的任务可以说是非常的艰巨。不仅要打探和递送消息,还得策反敌方的将领、官员。尤其是驻守在各州郡的太守、刺史、统兵级的县尉和郡尉。只要他们愿意归降,我都全部接纳。”
“主公放心,卑职一定办好。”
“嗯。”
吕布挥了挥手。
聂政离开。
就在曹操大范围的攻略冀幽两州时,吕布治理下的徐州、扬州、荆州,也正在热火朝天的募兵。陈宫刚给各州郡下达了命令。凡是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都必须要从军!
这道命令与以往不同。
以往军机处和兵部,从来没有对百姓下达过死命令。不愿意从军的,绝对不勉强。可这一次却是加了‘必须’二字!
可见军机处对发起统一战争的决心和期望。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
各州郡的百姓踊跃参军,使得徐、扬、荆三州的兵力,飞速增长。
四月中旬。
陈宫来到刺史府向吕布汇报:“经过了几个月的募集。徐、扬、荆三州招募了整整九十万的新兵。现都集结于各州治所。罗成、樊梨花纷纷派人送来奏折,请示如何安排这些新兵。”
“你们准备如何安排呢?”吕布问。
陈宫回道:“我们准备派出三员将领,分别统领这三个州的新兵,再把他们划入兵部备役兵、第2、3集团军序列。一来可充斥兵部的实力,便于支援各处战场。二来也壮大了第2、3集团军。等到与曹操开战时,他们的攻势会更强。可作为攻曹的先锋和主力。”
“嗯。”
吕布点点头:“我同意你们军机处的决定。那三员将领,分别都是谁?”
“魏续、侯成、郝萌。”
陈宫说的这三人,都是跟随吕布最早的将领。算算时间,有十几年了吧。从西凉到洛阳、长安,再到中原,经历了生生死死的大战。
可以说他们是最忠诚于吕布的。
然而,吕布却摇了摇头,似乎并不看好这三人。
“公台。你说的这三个人,确实很好。但是应该量才而用。魏续、侯成、郝萌,他们当个副将尚可,统领几十万的兵马,怕是没有那个能力。”吕布说道。
“那主公的意思是?”
吕布想了想白起、张辽、魏延、韩信军中的将领,随即道:“李靖、杨林、薛仁贵。”
“李靖将军不是新军中的将领吗?”
“把他从新军调出来不就行了?”吕布道:“而且李靖的统兵才能,远远超出你的现象。我准备让他统领扬州的第4集团军,随我直扑曹操的老巢。至于杨林和薛仁贵,分别前往荆州和徐州。”
“呃主公,怎么又有第4集团军了?不是只有3个集团军吗?”陈宫有些跟不上吕布的思维节奏。
吕布回道:“把梁红玉的扬州军划十万兵马出来,加上新招募的近三十万扬州新兵,再加上项羽的破军营,高顺的边防军,组成近五十万的重兵集团,称为第4集团军。”
“臣明白了。”
陈宫道:“与曹操开战,就是以这四个集团军为主力。”
“嗯。”
陈宫不经意间的想到了寂寂无闻的薛仁贵,竟然被吕布点名统领几十万军,心里既感到诧异、担忧,又十分的疑惑:“主公,李靖和杨林都足矣胜任。可薛仁贵从未统兵过,虽然也是武艺高强,可就没有统兵的才能。”
“我对他很有信心!”吕布一句话就堵住了陈宫的嘴。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再说道:“哦对了,再把秦琼、单雄信和程咬金,都调到薛仁贵的军中,担任先锋。”
“是。”
陈宫真是搞不清楚吕布用人的标准。薛仁贵、秦琼、单雄信、程咬金,都只是武英殿的勇士,身无半点寸功,也没有打过仗。竟然敢把几十万的军队交到他们手上。
汇报结束后。
陈宫去了一趟文贤阁,找到在文贤阁忙碌的张良。
张良是军事学院的教授。
上一届军事学院的学生,就有薛仁贵、秦琼、单雄信、程咬金。他必须要搞清楚,这几个人,有什么特别的?毕业的成绩又如何?
“公台先生,怎么有空到我这里来啊?”张良把陈宫迎了进去,并叫人奉茶。
两人坐下。
陈宫开门见山的说道:“我刚才去了主公那里,问主公统帅荆、扬、徐三州兵马的将领,应该选谁?你猜主公选的都是谁?”
“李靖、杨林、伍云召。”张良脱口而出的道。
“咦?你竟然猜对了两个。”陈宫惊道。
“才两个啊?那哪个没猜对?”
“伍云召没猜对。主公是想重用薛仁贵。我就没明白,薛仁贵有什么本事?你可是他的老师,必须跟我好好说说,他能统领几十万的兵马吗?”
张良轻笑了一声
“你笑什么?”陈宫问。
张良道:“主公用人你还不知道吗,那都是有先见之明的啊。你想想从徐州之战起,到现如今,主公可用错过一个人?薛仁贵虽名不经传,学习的成绩也不算是最好的。但是我相信主公的眼光。他若是统领几十万军,定能建立大功。再说了,薛仁贵统领的军队,还是要归第2、3集团军指挥,你担心什么?只要白起、张辽、魏延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不就行了吗?”
“倒也是啊。”
听完张良的话,陈宫也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了,说道:“好吧,我这就去写调令。”
两个月后。
曹操占领了河北,回到许都。
他已经知道吕布募兵的事情,知道吕布又多了九十万的兵力!这令曹操感到非常的恐惧,生怕吕布向他开战。于是派人联络西凉的刘备,希望能同仇敌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