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 三年盛储,一战雄图

  新年大朝会之后,大唐的战争机器便完全的运转开来。宰相刘幽求也从政事堂事务抽身出来,全权负责圣人西征的相关事宜。
  自从高宗时期吐蕃侵占青海以来,大唐便不得不在陇右备置重兵进行抗御防守。这一次皇帝既然要御驾亲征,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一边患问题,大唐的整个战争计划也是极为庞大,单单准备投入这场战争中的兵力便计划有二十万大军。
  在枢密院所作出的战争计划当中,这将要投入战争的二十万大军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自然是陇右及周边地区的本有军队,开元以来,朝廷在陇右方面的军事投入也是持续增加。到目前为止,单单陇右的凉州、鄯州、河州与洮州等地,诸军便达十余万众。
  虽然说这十余万的驻军包含了相当一部分开边屯田的农兵,并非全部都是一线精锐甲兵,但这些屯田兵也并非全无战斗力,到了需要的时候同样可以武装起来、投入战斗。
  除了陇右诸州已经在驻的人马,接下来朝廷还要再组织筹措将近十万人马。这一兵力征调的规模虽然颇为庞大,但对朝廷当下的组织能力来说也并不是一件难事。特别是在去年的骊山演武之后,天下诸州恒有武备,朝廷调度也深具章法。
  不过朝廷虽然具有这样的组织力,但也并不打算十万人马尽从国中调度,准备抽调的国中精锐只有三万兵力。而且这三万军队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并不会投入到一线的作战中,只是作为拱从圣驾、保护圣人行止安全的护卫大军。
  至于所缺少的人马,则就要从周边诸夷当中进行抽调征发。而这诸胡所出动人马的多少,便代表着他们各自在大唐开元新世这一新的羁縻秩序当中所具有的等级与地位。
  过去数年时间里,由于两衙禁军参乱频繁,所以开元以来、中央禁军几乎是推倒重建。到如今所形成的内卫与京营格局,使得中央禁军常备兵力再次恢复到十几万的水平。
  这一次朝廷派遣人马,除了拱卫圣人、参与收复青海的一系列战事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向边镇展示中央禁军的强大战斗力,从而恢复中央朝廷对地方边州的威慑力。
  毕竟过往数年,朝廷中动乱接连发生,又发生了府兵制度被全面废除的重大改革,如今的中央禁军还能保持几成的战斗力,这是世道中许多人都忍不住生出的疑惑。
  因此负责选兵的刘幽求也并没有直接从禁军诸部当中抽调人马,而是汇同内卫、京营等诸将领进行挑选,从士兵的体能、军技包括德性等全方位的优中选优。
  大唐府兵制的崩坏并非短时,从高宗中后期便开始执行长征健儿的选募以弥补府兵的缺失,到了开元新朝更是大开武举,因此朝廷自然也积攒下来丰富的选兵章法与传统。诸如身能胜甲、力能负重、弓马娴熟等各种选拔标准与流程,也都演变的极为成熟。
  军中选士的标准,自是极为严格,远非普通人能够做到。诸如引五石弓、矢贯重甲,矛槊剑戟、灵活使用,号为猛毅之士。控御奔马、立乘自如,越城穿舍、不留行迹,号为矫捷之士。往返三百里,朝出夕归,号为疾足之士。力负六百三十斤行五十步,号为巨力之士。
  如此诸类,不独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就连军中能够做到的那也是百里挑一的精锐之士。
  除了面向内卫、京营等禁卫军队的选拔之外,朝廷也专门开辟了民间勇毅的投军渠道。大凡有志勋功、同时又对自身技力充满信心的国中青壮,都可以加入到招募选拔中来。
  大唐民风尚武,大凡朝廷有边戈大动,民间勇毅应募投军者总是不乏。比如名将薛仁贵,就是在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之际主动投身戎旅,并在这场战争中崭露头角、勇冠三军。
  这一次圣人将要亲征青海,民间响应的热情也是极高,几乎在敕令公布的同时,坊里青壮民众们便如潮水般涌入设在长安万年两县县衙的招兵地点中。这两座坊区一时间人满为患,逼得官府不得不将招兵地点选设在城外的郊区。
  朝廷对于这一次面向禁军与民间的选募也是极为重视,为此专门拟定了一个“靖边健儿”的名目。凡能在此次征募当中入选的健儿,直接赐勋一转。
  朝廷军士选募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同时,相关的军械物资也在忙碌的调集着。
  唐太宗旧年便曾说过,吾以一当十,无他,唯甲坚兵利耳。太宗作此总结,当然也是有一些谦虚的味道,即便抛开战场上的各种客观因素不说,其本人的战术与战略才能,也是人间第一流的水准。
  不过这一句话倒也很好的总结了大唐军队强大的原因,单兵战斗力的强大与精良的武器装备,这才共同组成了大唐军队强大的战斗力。
  这一次朝廷直接出动的人马虽然只有三万之数,但所调度的各种军事物资却是海量的。抛开最基本的粮草不说,单单各类甲胄、战袍等护具便调用了八万余领。这还不包括之前数年、包括不久之前向陇右诸军拨付运走的那些械具。
  至于战刀、弓弩等各类军械,基本上是按照大军人数一比一点五的比例配给。而且由于此次作战的对手吐蕃军队也拥有着不俗的甲防水平,诸如射甲箭这样比较高端的军械,更是超格配给,仅此一项便动用库藏三十万只。
  除此之外,另有精械牛皮大盾五万面、马槊两万支、陌刀八千口,而其他杂类,则就更加的数不胜数。
  械用方面已是如此,牛马驴等畜力数量则就更加的惊人。经过数年休养,陇右牧监已有恢复,已经达到了二十余万匹马的储备,尽管如此,朝廷仍然又从其他诸处牧监抽调了战马五万余匹,都在新年伊始便向长安调集而来。
  其他驮马、驴等运输物资的畜力,则就更是战马数量的数倍有余。一时间,从长安向西望去,视野所及道路上全都是车马队伍。
  当长安城中还在积极忙碌筹备出征事宜的时候,圣人则已经离开了长安城,在诸臣员拥从下前往咸阳拜谒皇陵,祈求先王保佑此次出征能够重振大唐雄威。
  当中诸多繁礼不作赘言,当君臣再次返回长安的时候,时间已经进入到了一月末。而此时,长安城各种军事筹备也已经渐近尾声。
  整整三万名强军精锐已在长安城西驻扎,随时等待圣驾亲临检阅。所筹措的大军物资也已经开始起运,辎重队伍源源不断的向西而行。
  如此一副金戈铁马的豪壮画面,李潼还没来得及深刻体会,便先在渭水北岸迎上了前来迎驾并诉苦的朝臣队伍。
  “此番征计,大军尚未西出,府库业已搜空过半。特别河东、渭南等诸武库,空竭十之八九……”
  负责留守长安的宰相姚元崇一脸凝重神情,捧着刚刚整理汇总的计簿,向圣人汇报朝廷目下的储蓄状况实在不容乐观。
  当然,姚元崇汇报这些倒也不是意在诉苦,毕竟早在商讨计议的时候,类似的情况便早有预见。但是眼见到几年休养积储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便喷涌散出,心情也着实算不上好。
  李潼一边倾听着姚元崇的汇报,一边手捧计簿仔细翻阅,老实说心里也是隐隐作疼。不过数年休养为的就是奋勇一搏,战争打得就是根本国力,各种军事物资若只是一味的囤积,那也只是一堆死物。
  “北都军器监还是要加强兴造啊,几年储蓄,所支不过一战。如今朝野奋勇、欲雄宇内,决不可因这样的扰计触伤国情士气!”
  基本的钱粮物资方面,情况尚可维持,但是各种军用物资的告急,则就是一个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行台时期开始,李潼便已经在渭南兴铸甲兵,到了开元年间,这一规模又扩大到河东诸地,但这些年边中也有消耗,再加上他所继承的底子实在太单薄,单单青海此役便几乎掏空了朝廷数年以来的武库储蓄,足见战争对国力的消耗之大。
  听到圣人作此叮嘱,姚元崇脸色又是一苦,只是还没来得及开口,李潼便又继续说道:“兴复国威,岂是易就。但先君旧臣蓄力数年,邦家便能力克强敌、雄大社稷。今吾辈身当此任,即便不望青出于蓝,亦当力守不辱前辈、免于见笑于后。”
  口中虽然这么说着,李潼的心里也已经在盘算着接下来这场战事中,除了达成收复青海的战略目标之外,也要尽力确保能有足够的利益回哺。
  毕竟他可没有隋炀帝那么牛逼的老子和雄厚的家底,可以不计成本的大计挥霍。这一次朝廷为了西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那真是要把吐蕃赞普屎都攥出来肥田种地,才能确保大唐国力良性有序的发展。
  在同姚元崇等朝士们简短会面、稍作交代之后,李潼便也没有再返回长安,而是直赴长安城西的西征大营,直接典兵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