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用杨盛降
杨盛在刺史府会客厅召见了了周福庆,这是两人第一次会面。在这场会面中,他们两个人对彼此的印象都很深刻!周福庆眼中的杨盛,为人老练、平易近人,完全没有刺史大人的架子。这让这样周福庆感到很惊异,毕竟此时的吴朝官员中,已经没有几人能做到像杨盛这样的了!而杨盛眼中的周福庆,少年老成、英姿飒爽、谈吐不凡、豪气四散,从他说话的语气和对人的态度来看,这根本不像是一个普通的书生该有的样子。他也很好奇,今日来见自己的到底是什么人?
周福庆向杨盛行礼说,“在下江夏书生程穆,拜见刺史大人!而今周军兵临城下,江夏守军完全不足以和强大的周军相抗衡,在下为江夏黎明百姓计,恳请大人早日开城献降,以免徒增伤亡!况当今朝廷,君昏相奸,佞臣当道,朝野上下一片乌烟瘴气,大人何苦再效忠于这样的朝廷呢?就算今日击退了周军,那明日大人又能确保击退蜀军吗?大人想在这乱世之中寻求一片安乐之地,护一方百姓平安,理想虽好却难以实现!大人唯一的保境安民之法就是在这乱世中择一明主,投之,方可有一坚强的后盾,助您一臂之力!当今周皇,文成武德,善待百姓。此人乃天下英主,大人何不效仿管仲之于齐桓公?早献城池,也可保一方百姓平安啊!请大人三思!”杨盛沉吟半晌,说道:“先生之言有理呀!但我身为一城刺史,岂能怯战献城乎?虽然当今君王无道,然朝廷并没有对不住我的地方,我又怎敢行背主叛君之事?我若如此行事,定会将我自己陷于不仁不义之境地!我虽爱民如子,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周军若想进江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周福庆还欲再次相劝,可是杨盛转过身摆手说送客。周福庆无奈,只好离开了刺史府。
既然文的不行,那周福庆就决定动用武力。他和杨清匆匆告别之后,便出江夏,回到了周军大营。一到大营之后,周福庆立刻下令:攻打江夏城。周军主力十二万分四路把江夏城团团包围后,对江夏展开了猛烈的攻势。一时之间,江夏城外烽烟滚滚,厮杀声不绝于耳。杨盛得报之后,他亲自率军上城楼督战,组织防御力量,抵挡周军的进攻。周吴两军在江夏城下激战整整四个时辰。直到月亮升到半空中,周福庆才下令鸣金收兵。周福庆料想一场大战过后,杨盛定然会派兵前来劫营,以挫周军锐气。他密令捕虏大将军徐孝甫、启化大将军刘弘昌各率精兵一万伏于大营两侧,待吴军前来劫营,分别从大营左右两边杀出,一举击败吴军。
果然不出周福庆所料,杨盛率军于当晚子时前来劫营。吴军刚入周军大营,只见火把四起,周福庆率军杀出!杨盛定睛一看,他发现上午来见自己的书生程穆就是大周皇帝周福庆。周福庆笑着说,“杨刺史,别来无恙啊!”徐孝甫、刘弘昌又率军从左右两侧杀出,切断了吴军的退路。吴军大乱,杨盛也惊恐万分,他慌忙下令突围撤军。经过一通混战,吴军惨败,杨盛率领不到五千残兵狼狈的逃回城中,他再也不敢轻易出击了!
经过此番劫营之战,吴军伤亡惨重,城防力量更加薄弱了!第二天清晨,周福庆见时机已到,下令大军围城而不攻,他亲自在城下劝降。周福庆身着帝王朝服,骑着一匹白马,在城下对杨盛说,“杨刺史,你欲尽忠职守,战死沙场,可是你想过你身后的万千将士和黎明百姓吗?他们都是无辜的!昨夜之战,您已经损失了数千士兵,这些士兵都是有父母妻儿的,难道你愿意看到江夏城变成一座只有老弱孤寡的城池吗?朕希望你能早日归降,让江夏百姓免遭涂炭!”杨盛见大势已去,觉得再做抵抗也没有意义,反而会连累更多无辜的士卒。他回答说:“若陛下肯善待城中百姓,在下愿开城请降!”周福庆作揖回答说:“敢不从命?”杨盛回礼说:“那好,三日后臣定率江夏文武在北门外迎候陛下銮驾!”
7月20日卯时,杨盛按照约定率领江夏城内的文武官员前往江夏北门恭迎周军。十二万周军在周福庆的率领下缓缓开进江夏城。杨盛捧上刺史印绶,跪在周福庆的马前,说:“败军之将杨盛,蒙陛下不弃,方可苟活于世!臣愿为陛下鞍前马后,在所不辞!”周福庆连忙跳下马来,扶起杨盛,说:“刺史大人言重了,朕久闻杨刺史贤德之名,早就想与刺史大人把酒言欢、畅谈天下事了!只是一直无缘得见,直到今日,方可与卿握手长谈,实乃人生一大幸事!日后朕平定荆襄,还请刺史大人不吝赐教!”杨盛回答说:“只要陛下所遣,臣定当鞠躬尽瘁,为大周江山尽一份绵薄之力!”两人说罢,哈哈大笑!周福庆拉着杨盛的手走在最前面,接受百姓们的行礼,文武百官和三军将士随后陆续进城,“万岁”之声响彻云霄。
除了收服杨盛之外,周福庆没有想到在此地竟然还遇到了当年在洛阳游学时期认识的一个好朋友──杨泽,他更没有想到杨泽就是杨盛的长子。周福庆非常清楚杨泽的才能,他很快就封杨泽为大司徒,让杨泽跟随自己征战四方。杨泽见周福庆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他也愿意出山辅佐这位胸怀天下的君王,所以他就答应了周福庆的请求。杨盛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也非常高兴!
至此,江夏城终于并入了大周的版图,周军在荆襄地区的战局又打开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