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得救
田齐顺江而下,渐渐被江水冲离了军营。长时间划水,让田齐筋疲力尽,渐渐有些体力不支。田齐感觉到了死神的临近,在内心中不断报怨上天对他的不公,两世为人,竟然让他两次都死得十分憋屈。
或许是天无绝人之路,也或许是上天听到了他的报怨,给了他一线生机。田齐在拼命挣扎过程中,无意间抱住一根枯木,暂时脱离了危险。田齐暗赞自己命大,略松了一口气。
田齐抱着枯木略作休息,暗自企盼能够被水流冲回岸边。但天不遂人愿,水流不但没有把枯木冲向岸边,反而将他冲入江心,直奔下游而去。
受汉代技术水平限制,很少有船只敢于夜间航行。田齐随波逐流,没有遇到船只搭救。直到天色将明,他也不知被冲出多远,只见江面渐宽,水流速度减缓,田齐这才抱住枯木,慢慢向江岸游去。
天色已亮,江边停靠的船只开始纷纷启航。田齐奋力向过往船只呼救。
一艘货船的水手听到呼救声,将田齐救上了船。船主是两名帅气英俊的年轻人,他们身着官服,腰挂玉佩,竟然是朝庭新征辟的郎官。
一名郎官见田齐衣衫尽湿,喷嚏连连,挥手命仆从取来自己衣物与田齐更换。
另一名郎官询问田齐因何落水。田齐尴尬一笑,不好意思说出自己身份,对失足落水之事更是难以启齿。堂堂水军中郎将,竟然因夜间垂钓落水,险些丧命,恐惹朝臣同僚耻笑和非议,有伤自己官声和天子识人之能。
田齐随口编了一个理由说道:“我是北地中山行商,名叫高齐,来吴越采购丝绸,昨夜贪杯落水,险些丧命,多亏两位羽林郎仗义援手。敢问两位恩人名姓,高齐必有厚报。”
为首那青年悄然打量田齐换下来的那一身锦衣,见价值不菲,确非贫寒之人所能穿戴,便相信了他的胡言乱语,摆手说道:“我名叫孙策,寿春人,兵家孙武后裔。我身边这位是我挚友周瑜,家在庐江,先太尉周景从孙,洛阳令周异亲子。我两人受州郡举荐,入京为郎。救你一命,不过顺手为之,小事一件,不求回报。”
田齐听闻两人名姓,心中一惊,连忙再次称谢。孙策命船家靠岸,打算放田齐上岸,自行去寻商队同伴。周瑜轻声一笑,阻止孙策,对田齐行了一礼问道:“你真是北地行商,来吴越采购丝绸?那不知可曾采买完毕,可还有余钱?”
田齐一愣,连忙摇头,称要等到了吴越再行采买。他内心隐隐不安,担心历史上有名的智者看出自己身份的破绽。
周瑜行礼说道:“我等有事急需要用钱。若高兄弟相信我等,可暂借货款给我。我修书一封,令家人帮你采买货物,保证物超所值。如何?”
田齐一愣,心思电转,担心这是周瑜怀疑他身份,故意相试。他急忙回礼说道:“恩公若是急需用钱,高齐愿尽力筹措相帮,何需言借。不知恩公需要多少?”
孙策皱眉看向周瑜,不喜他向田齐借钱,怕田齐误会自己两人,有挟恩自重之嫌。
周瑜假装没有看到孙策的不满,继续对田齐说道:“我自幼与潜山乔氏定亲。此番入京,顺路前来探望。乔氏上有一姐,与同乡马家自幼定亲,尚未完婚,已下文定(订婚礼)。马家子浪荡无行,日前与人在妓馆争斗,被伤了一眼。乔家本就后悔与马家结亲,借机提出悔婚。马家提出条件,退婚可以,但悔婚的恶名必须由乔家来担。他们还提出,乔家长女必须半个月内出嫁,假作乔家强行悔婚,而且要十倍返还马家之前的文定之礼。”
田齐明白了周瑜向他开口借钱的原由,轻声笑道:“不知需要多少钱?”
周瑜向田齐行礼相求:“需要一万金。我想将乔氏长姐介绍与孙兄,孙兄也愿意拿出这笔钱作为聘礼,迎娶乔氏。我等今天一早出船,就是想回乡禀告孙家长辈,恳求他们同意此婚事,并拿出钱财求娶乔氏贵女。可惜一来一回,怕误了马家限定的半月之期,再生波折。而且我们入京为郎,行程也不敢耽搁过长。若高兄同意我刚才提议,不妨暂将货款提前支付于我。”
田齐暗道一声不好。一万金不是小数目,换成黄金也要百两。周瑜必然不敢大意,肯定要跟随自己去取。他故意隐瞒身份,不敢带两人回军营,却如何拿得出这百两黄金?
孙策见田齐面露难色,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若高兄觉得不便,就当我们没有提过此事。”
田齐连忙摇头,心思一转,对孙策和周瑜解释道:“我这次是跟随朋友初次来江南采购丝绸,门路不熟,不敢多带本金。百两黄金,确实拿不出来。”
孙策面露遗憾之色。田齐却轻声一笑,对两人说道:“吾有一计,可解两位恩人之忧。”
孙策急忙追问:“是何计策?请速速说来。”
孙策之所以答应周瑜娶乔家大姐,是因为他跟随周瑜到乔府拜访,曾经见过乔家大姐一面。乔大姐美貌,品行温淑,聪慧可人,令孙策一见终情。
田齐笑道:“文定之礼,很少用金银等物,大多是采买成玉器、古玩相赠。不知马家给的文定之礼,采购了一些什么?”
周瑜眼睛一亮,轻声说道:“是一枚春秋时代楚国贵族玉佩,外加金银首饰一盒。马兄弟是想以物代物,找一件价值万金的宝物返还给马家?”
孙策摇头说道:“我家虽然算得富裕,但我身上所有东西,加到一起也不值一千金。”
周瑜也没有怀揣万金宝物在外显摆的习惯。他不由有些疑惑的看向田齐。
田齐笑道:“黄金有价,玉无价。我们不若偷偷买回一块普通古玉,稍作修饰,牵强附会一些历史典故,以此诓骗马家。他们所提退婚条件本就无礼,两位恩公难道甘心被他们相欺不成?以德报怨,何若以直报怨。我们以骗对骗,也可借此教训他们一二,出得一口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