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春闱

  眼看着春闱将近,王家上下为都将大姐夫李柏然的科考看做头等大事,特别是王富贵和张翠花两口子,对此更是重视的不得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但是在隋唐之前,想要为朝廷效命,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实现也不是那么容易,直到科举制度的诞生,才算是给了天下读书人一个相对公平的上升之路。
  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历经变幻。先秦时期的官员选拔,大都是依靠世袭制。
  如果一个人在建国之初立下功劳,被封为大夫,往往在他死后,就由儿子来继承大夫的职位。当时,诸侯的封地叫做国,大夫的封地叫做家,于是中国古代有所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过这种世袭制有很大的弊端。一国之君,如果贤明那还罢了,如果昏庸,可就为祸不浅。一个平凡的傻子,最多不过是在家里乱搭乱闹,可一个国君,如果是傻子,就要祸害到成千上万人了。可关键还是,许多的昏君,不认为自己是昏君,反而把一些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的人当成是忤逆之臣,把一些奸邪小人,当成是国家的忠良。世袭制度,流弊广矣。
  到了汉代,官员选拔主要靠推荐。推荐的主要名目是孝廉和秀才。汉代特别推重孝道,于是汉代的帝王多冠以孝字。
  孝廉自然是尊敬孝顺父母的人,古人往往说,忠臣必然出自孝子之门,有一定道理。能够孝顺父母的人一般来说,也能够终于国家,爱护百姓。
  秀才则是精通一些典籍,比如说儒家的经典,《尚书》《诗经》什么的。
  相对而言,推荐为秀才的比较少,推荐为孝廉的比较多。翻翻《后汉书》,绝大多数官员出道,都是走孝廉一条路。为什么呢?因为孝廉比较好作假。秀才必须精通典籍,两人一聊天,彼此有多少墨水就清楚了。可是孝顺不孝顺,关键是看父母乡亲的评价了。可是,在历朝历代,只要是有利可图的事情,就有人作假。在汉代,孝顺就可以当官,越孝顺就越越受到大家表扬,既然有实际的利益,那么父母邻居也就会参与造假了。于是,推举制度的弊端也出来了。推举过分的看重了考察者的正直公平。你说他是孝顺那就是孝顺,而没有统一的可以量化的标准。
  到了隋唐时期,风气为之一边,科举制度的出现,可以说是选官制度的一个重大突破。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进士科和明经科,其他的明法、明算等等都有专项考察。
  而当时最受人看重的就是进士科。当时有人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考中明经就算是年纪大了,而五十岁考中进士,那也算是年轻了。
  据说,在唐太宗时期,每年都有八九百人参加进士考试,可是录取的有多少呢?不过是二三十人,录取比例不到3%,可远远比现在的高考,甚至是硕士、博士难考多了。而当时能够来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本身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才子。
  “科举”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具有动态特征的词语。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朝。
  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但要定下一个起始年代,必有标志性的创制,而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科举”一词相符合的,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科举制始自隋大业三年(607年),十几年后的618年,大唐王朝建立,进一步完善考试机制,开科取士。从此,科举考试就成了天下读书人的进阶之路。
  参加过高考的应该知道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有人得意洋洋一日踏尽长安花,就有人在“孙山之后”而羞惭与无颜。
  为了让李柏然能够金榜题名,张翠花特地前去各个寺庙烧香请愿。光是香油钱就不知道花了几十两银子。
  对于母亲的做法,王大锤不大认同,能不能通过朝廷的科举考试,靠的是考生自己的真才实学,而不是这些诸天神佛。
  如果说真要是有什么捷径,那还不如去拜访打点一下本次科考的主考官,说不定还能起到作用。不过这个话他可没敢跟自己父母提,生怕他们一时糊涂真的做出贿赂考官的事来。
  根据王大锤和自己大姐夫李柏然的接触,王大锤相信以李柏然的才学,只要不出差错,想通过这次科考应该问题不大。这个可不是王大锤信口开河,而是他特地翻看了最近几次科考的试题之后分析出来的结果。
  为了让自己的大姐夫李柏然通过考试的把握更大,王大锤特意让秦怀玉帮忙找来了大唐建国之后的所有考卷,让自己的大姐夫李柏然进行参考。
  同时王大锤还特意让狄仁杰帮忙辅导了一下自己的大姐夫,给李柏然按照以往的试题出了许多模拟卷,让李柏然每日练习。
  在狄仁杰的细心指导下,李柏然进步神速,对于通过这次科考的信心增加了许多。
  “大姐夫,后天就是正式科考了,你也该好好的放松一下自己,那些书本试题暂时先放一放,让自己的身体适当的缓一缓,不必紧张。”王大锤看到自己的大姐夫李柏然临近考试了,依旧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满头苦读,特地上门来提醒他。
  “是大锤啊,谢谢你这段时间帮我请了狄大人帮我辅导功课。”李柏然见王大锤来找自己,放下手里的纸笔,起身感谢道。
  王大锤连忙拦住他,笑着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只要你将来对我大姐一心一意就行。我今天过来就是带你出去走一走,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