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喀斯特溶洞

  琴音大学期间的那次海南岛之旅可谓刻骨铭心。在文化局的工作之余,琴音常常回忆起大学时期的欢乐之事,而最为快乐的,非那次海南岛之行了。琴音认为,有时候,一次旅行,可能会改变人的一生,例如她的海南岛游玩,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却成为一辈子的回忆,美好而又浪漫,让人的心情永远烙上快乐生活的印记。
  美好的记忆勾起了琴音的遐想,山区能不能也像海南岛一样,用美丽的风光、特别的人文来吸引游客呢?想到用什么来吸引人,琴音最先映入脑海的,便是县委大院的三棵古榕树、几道墙垣、几口古井。对,这些不正是人们希望了解的历史文化么?
  但仅仅凭着这几个古树、古墙、古井,显然十分单薄。琴音发挥大学时期社会调查的方法,骑着自行车,到了几个公社。每到一处,琴音都会问当地人,你们平时喜欢到哪里玩?你们这里最吸引人的东西是什么?让你到县里其他地方玩,你首先会想到哪里?问好了,琴音便将人们回答的结果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
  带着这几个问题,游遍了全县所有的公社,琴音的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原来,除了县委大院里的古迹,全县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还真不少。某公社有一座唐代的古佛寺,某公社最近发现了一座喀斯特溶洞。
  琴音最感兴趣的,便是那座喀斯特溶洞了,叫上阿昌和几名演出的伙伴,专程前往参观。
  从县城出发,骑着自行车奔波十公里,终于到达了路的尽头,一座高山挡住了所有通途。这座高山是一座像屏风一样的山峦。琴音仰望山峦,半山腰处有突然凹陷的模样,那应该就是喀斯特溶洞的入口处了。大家喜出望外……
  放好单车,琴音和伙伴们踩着草丛和人们因走动而留下的路的痕迹,盘山而上。山路蜿蜒而盘旋,甚至有好几处急弯。山的景色也发生着变化,从山脚的杂草灌木,渐渐多了参天古树,甚至还有叫不出名的野花。
  到了半山腰,一处较为平坦的空地出现,巨石横立,喀斯特溶洞洞口赫然出现在眼前。那是一处幽深漆黑的洞口,周围巨石横立,俨然一座石山。洞口好像是巨石之间劈开的缝而形成的。洞口顶端绿植丛生,望不见山势如何,更不知洞内景象。大家心中都在犹豫,谁有勇气进入这漆黑无光的洞口呢?
  阿昌亮出了一个手电,自豪地说道:“听说你们是来探索洞穴的,我已经提前准备好强光手电了。”
  大家都向阿昌竖起大拇指。此时,洞口不远的山上却有一人影晃动,没几下子便窜到琴音他们面前,拦住了伙伴们的去路。大家纷纷向他打听洞内的景象。
  农民说,现在的喀斯特溶洞洞口之小,怕是仅能容一人俯身进入。原来,此人正是当地农民,据说此洞就是他在检柴时发现的。农民发现这个天然的“处女”大溶洞时,洞内曾经有蛇,这正是农民拦住他们去路的原因。农民介绍说,上面已经派专家探查过了,这个新发现的溶洞,探查明晰并能供人游览的有上千米,溶洞内的景色就像天上的仙境。
  琴音和阿昌他们亮明了自己是文化局工作人员的身份,农民却主动要求带领他们穿过洞穴。
  大家当然欢天喜地似的,跟着农民向导,绕过岩石,俯身踏上石头,进入了溶洞。溶洞内一片漆黑,琴音感觉像瞬间掉入无底的黑暗深渊。依附着石壁,借着阿昌手电的亮光,大家的视力才慢慢恢复了起来。
  慢慢腾腾地向前挪动了十几米后,琴音豁然开朗起来,一个宽、高都约数十米的像“大厅”一样的空间出现在眼前。
  在手电亮光之下,显示在眼前的是何等美妙的仙境,各类白色的、淡黄色的石笋、石钟乳、石柱像是午夜的森林,一下子就占据了所有的视野。巨大的石笋、石柱巍然耸立,站在“大厅”中央天然形成的小石桥看,桥下一片相当大面积的水池。走近水池,走上小石桥,站在桥上,可以看周围风景。
  农民说,要是将来把电灯挂进洞来,那可就不得了了。
  琴音见过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她想像得出灯光下的溶洞的仙境,说道:“将来,就用这些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在周围装上不同明暗色彩的灯光,给这些本就让人惊叹不已的景致更加增添了梦幻色彩。”
  阿昌用手电照亮桥下的水池,池水清澈见底,水池周边,密密麻麻发育着大小高低不同的石笋。洞顶有水渗入的地方,悬挂着大量的石笋,白如凝脂,时有水滴滴下,宛如白天鹅擎着优美的曲项,在池中沐浴梳洗;那些石笋,造型各异,有的像人,有的像佛,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动物,有的像站着,有的像睡着。而一些矮小的石笋,则像一群悠闲自在的小鸡小鸭,又像一些慢悠悠爬行的乌龟。
  琴音欢喜地叫出声来,声音在洞穴中盘旋,像是从四面八方发出的声音,无处不在。琴音站在干燥的石阶上,发现了眼前的几个小水坑。水滴从头顶滴答滴答地落下来,砸在水坑内。琴音揣想着水坑形成的历史,说道:“水滴石穿,水滴成林,如果这样持续不断地滴水,可能百十年后,这些小水坑中又会发育出一颗美丽的石笋。”
  “是美丽的仙女吧?”阿昌应道。
  “在你眼里,到处都是仙女。”不知伙伴里谁这么说了一句,大家都笑起来。
  那笑声在溶洞里徘徊,经久不衰。农民突然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仔细地听着溶洞里的声音,声音消失后才跟大家说:“我发现你们女孩子的笑声像是仙女笑,将来也可以在这里立个仙女笑声的石碑。”
  琴音说道:“对,仙女也是传统文化的好形象,百姓都喜欢。”
  阿昌接着说:“这个溶洞关于仙女的话题最多,将来就叫仙女洞算了。”
  “俗气!”琴音嘲笑着说,“应该叫巨龙洞,洞像龙,龙吸引来仙女嘛。”
  农民笑着说:“反正你们谁我都不认识,但感觉这位姑娘说的巨龙洞好听些。”
  从“大厅”继续前行,道路开始崎岖多变,周围的、头顶的石壁上,许多支洞高低错落、立体交叉、盘根错节,犹如一个漫长的望不到头的巨型迷宫,只能按照依稀斑驳的洞的走向慢慢深入。
  说着,笑着,一行人走过小石桥,洞穴也逐渐变得狭窄起来,犹如进入了狭窄的肠道,再向前延伸近百米,便到了溶洞所探明的边界。农民说:“我只能带你们到这边界了,边界之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只能靠你们文化局的人了。”阿昌接着说:“有待专家考察探明之后,才能一探究竟。”
  在回程路上,琴音便想,海南岛有的是海岛风光,而我们山里野外,也可以有山的风光、溶洞风光呀。你看这溶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乳石遍布,森列多姿,宛如包罗万象的阆苑仙宫。这难道不是可供人们旅游的景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