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水师向北
对黄海海域海况、气候条件和岛礁分布都一无所知。甚至连哪座岛屿上有淡水、哪里有暗礁分布都不知道。这次远征,有许多客观因素对吴军不利。
但是在此之前的历次水战中,吴军水师从洞庭湖打到长江下游,又从长江下游打到入海口。无不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遭到过失败。可以说,吴军的气势是十分高涨的。但忽视了对自己不利的客观因素,这种士气高涨,就演变成了骄傲情绪,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在长江入海口,主将徐承命船队停下来,召集众将开会,说:“我大吴水师这次远征齐国,志在必得。虽然我们在内河作战,战无不胜,但海上作战,我们还是第一次。在长途奔袭中,大家不仅要注意海上情况,还要演练战术。齐国也有水师,而且还很强大。我们要做好两手准备,既要准备他们向南迎战,也要准备他们在原地隐蔽,发动偷袭。”
众将纷纷说道:“请将军放心,我们在行军途中会高度戒备,不让齐军水师有机可乘。”
徐承说:“那好。我们把行军路线分为南北两段,在南段,估计不会遇上齐军水师,大家都集中到旗舰,我们一边行军,一边研究战术打法。行至北段,大家再回各自舰船,准备作战。”
众将说:“遵命!”
徐承说:“我们一路行来,淡水消耗很多,大家等退潮的时候,补齐淡水,入海之后,就很难找到淡水补充了。”
大海涨潮时,海水会上推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这时候江水是不能饮用的,必须等到退潮之后,河道里流淌的才是上游流下来的淡水。
吴军水师在长江口补足淡水,稍加整顿之后,于公元前485年春出长江口,进入东海,开始史上第一次水师远征。虽然这次战役是以吴军水师全军覆灭而告终,却彰显了中国在2500年前就有了精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船队浩浩荡荡,向北前进,他们这支庞大的舰队,在内河,在洞庭湖太湖这样的水域,都显得声势浩大,但在大海上,却只像太湖上飘着几片落叶。
大海的宽广博大,遥无边际,让这些一直在水上训练作战的水兵也震撼无比。所幸这些日子天气很好,海面上风平浪静,没有大的事情发生。
主将徐承还是比较小心谨慎的。进入齐国水域之后,他就派出几拨探子,用小船送上岸,去打听情况。
傍晚,小船再把这些探子接回来,汇报侦察到的情况。连续几天,探子们汇报的情况都是一样的。
听说吴国组成五国联军,水陆两路向北杀来,整个齐国都慌成一团,不仅是老百姓惊慌,整个军队也惊慌失措。
徐承听到汇报,哈哈大笑:“都说齐国如何强大,却是这等的胆小如鼠,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仗?我们此战必胜,”
这种骄傲的情绪,让徐承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一点也探听不到齐国水师的任何情况。
这事最要命的事。你不知道对手在哪里,不知道对手有多少人,不知道对手的装备情况,那你就是一个战场上的瞎子,这仗还怎么打?
其实,如果徐承稍微动一下脑子,分析一下,就会得知如下情况,内河作战和海上作战完全是两回事。首先是舰船构造不一样,吴军的舰船完全适应内陆的水域作战,而齐军水师的舰船则完全是为海战而建造的。相比之下,吴军明显处于劣势。
还有,吴国和齐国相距两千里,温差极大,吴军生长并活动在温暖的南方地带,气候炎热。加之吴国士兵向来勇猛善战。因此吴军水兵经常是光着脚、不穿铠甲赤裸上身、不带头盔甚至是披头散发的与对方肉搏。而此时正值初春,北方黄海海域气候还很冷。习惯温暖环境的吴军士兵在这种气候下战斗力受到很大削弱。而齐军士兵一方面本土作战适应气候。另一方面顶盔披甲而且手持盾牌,在单兵防护措施上也超过超过吴军。
另外,吴军不适应海上远航,已经十分疲劳,再加上晕船,体力消耗巨大,战斗力下降。这些都是吴军十分致命的弱点。
作为主将,徐承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机,一味地盲目乐观,不去想办法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虽然在行军途中也组织沙盘演练,但那都不在点子上。
中午时分,前面的尖兵船抓到在海上捕鱼的一条渔船。两个中年渔民被带到旗舰上来。两个渔民跪倒在徐承面前,连连磕头:“大人饶命!大人饶命!”
徐承说:“看你们贼头贼脑的样子,一定是齐国的探子,拉出去砍了,扔到海里喂鱼!”
“是!”冲上来几个当兵的,架起两个人,就朝舱外拖。
两个渔民大声呼喊:“大人饶命啊!我们真是打鱼的老百姓啊!”
徐承一招手,当兵的又把两个人拖回来,那两个人吓得浑身颤抖,连连磕头求饶。
徐承观察半天,也看不出什么破绽。于是开始审问。
“你们真的是渔民?”
“回大人,我们真的是打鱼的?”
“你们没有听说这里要打仗,怎么还敢出海打鱼?”
“我们听说了,但是我们要吃饭哪,大人,穷人难呀!”
徐承点点头:“好吧。你们知道这片海域叫什么名字?”
“回大人,向北再走十几里,就进入琅琊台海域了。这里海潮回流大,鱼多,我们经常来这里打鱼。”
“你们在这里没看到齐国水军?”
“大人,这里过去经常看到战船,但是最近十几天了,一只战船也没看见,不知道他们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徐承沉吟一下说:“你们想死还是想活?”
“大人,谁想死呀?我们想活,我们就是老百姓,请大人放过我们,小人磕头了。”
徐盛说:“想活不难,你们架着小船,带我们去琅琊台海域看一下情况,我们就放了你们,但是要是调皮,你们就死定了。”
“是!是!我们不敢调皮。”
傍晚,派出去的一艘侦察船回来了,报告说:“琅琊台那里很多岛屿,情况比较复杂,但风平浪静,没有见到齐军水师的踪影。”
徐承下令起锚,当夜宿营琅琊台海域。
睡到半夜,忽然听得海面上鼓声整天,徐承跑出来一看,只见看不到边的一大片火把照亮海面……
徐承大喊:“齐军攻来了,开战!”
史上第一场大规模海战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