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李林甫
他既无道德文章,也无经世之才。史称其“发言陋鄙,闻者窃笑”,可见连作个“重要讲话”的能力都没有,可谓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
他把控相权十九年,天下之乱,他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李林甫在官场上混很有两手,一手对上,一手对下。
对下,李林甫身为宰相,把持着选官吏、用人才的大权。
可他的眼光很独特,就是“非谄附者一以格令持之”。
也就是说,他用干部不看德能勤绩,只看是否忠心不二、死心踏地地站在他这条线上。
对于正直之士、不与他同流合污的人,一概想办法铲除。
李林甫的府上有一个月堂,每当要“排构大臣”的时候,他就住进去闭门不出,苦思冥想。
等到他喜滋滋地出来了,肯定就有大臣要家破人亡了。
张九龄、李适之等正直之士,因此而遭逐甚至被诛,史称“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
这样一来,连谏官也“无敢正言者”,一个个乖乖地做起了“持禄养资”的“仪仗马”了。
而对上,李林甫深知,要想一手遮天,必须举好皇帝这把大伞,所以时刻留心揣摩唐玄宗心思,哪里痒痒挠哪里。
史称其“善刺上意”、“善养君欲”,其结果是皇上“深居燕适,沈蛊衽席”,也就是说不顾朝政繁忙,关起大门躲进后宫纵情享乐去了。
李林甫又将宫中太监、御婢一一收买妥当,每有奏请之事,“刑余之人”都会向他透露皇上的态度,皇上的一举一动尽在其掌握之中,而沉湎于声色之中的唐玄宗就更是离不开李林甫为他打理朝政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本来唐朝对番将的使用是有节制的,功劳再大都“不为上将”,而由汉臣文官担任节度使,张嘉贞、王晙、张说等都是自节度使入相天子的。
可李林甫对这些担当大任的儒臣们却深为忌惮,便进谗言说,夷狄未灭,原因就是文臣为将贪生怕死,不如重用番将。
玄宗于是将安禄山、哥舒翰等擢为大将,把边地兵权拱手送给番将,终于酿成了十多年后几乎使李唐江山易帜的“安史之乱”。
玄宗晚年的时候,与给事中裴士淹品评大臣,论及房琯时说“此非破贼才也”,至宋璟则说“彼卖直以取名耳”,给李林甫的评价是“妒贤疾能,举无比者。”
裴士淹说:“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玄宗默然不答,可见唐玄宗心中何等清楚。
而这,也是李泰初一直恶心唐玄宗的原因之一,哪怕以后会成为唐玄宗女婿,李泰初也没什么改变想法的心思。
当然,这件事情,李梦祈是不知道的,李泰初……也不是太想告诉李梦祈。
这件事情埋心底就好了,李泰初倒不认为这是欺骗,而是这件事情说出来没有任何意义啊。
唯一的意义,可能只是李梦祈心里多了一些隔阂,既然如此,还不如不说,毕竟李泰初也不可能对李隆基做什么。
言归正传,拿了李林甫手令后,李梦祈便告辞了,李林甫一直送李梦祈出门,才重新回到书房中。
李林甫喝了一口清茶,道:“你觉得,小万春拿那银牌,想做什么?”
书房中空无一人,却不知李林甫在和谁说话。
忽然,从书房屏风后面,走出来一个大胖子。
这人是谁,想必不用多说了,除了安禄山,还有谁?
安禄山摸了摸自己的多层下巴,恭敬的说道:“这,我还真不知道我这个妹妹想干什么。”
李林甫冷笑道:“我不管她想干什么,你先解释一下,吐蕃劫掠西域的事情。”
安禄山脑门上的汗顿时就下来了,他连忙说道:“这件事情是意外,真的是意外,火拔归仁不小心把西域空虚的消息泄露给了吐蕃人,不然石堡城里面的那小子肯定已经死了。”
“火拔归仁。”李林甫眼中流露出一丝冷色:“让他杀一个小子,两次都没有成功,实在是废物,我再给他一次机会,这次兵发吐蕃,李泰初不死,他就自己乖乖入长安,不然……”
安禄山连忙点头道:“是,是,我回去以后立刻让他去办。”
安禄山低头,谄媚的说道:“十郎,话说,你能不能说几句好话,让我担任河东节度使啊?”
李林甫淡淡的看了安禄山一眼,道:“嗯,以后会帮你说的,不过,在此之前,得先解决掉不老实的王忠嗣,这些天,他可是跳得很。”
安禄山连忙点头道:“十郎你放心,那王忠嗣不就是想重新统军吗?我必不让他如意,我去求义父,让我来当这次的统帅!”
“你?”李林甫不屑的笑了笑:“你以为你在边镇干的事情,我不知道?你去打吐蕃,败了怎么办?吐蕃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吗?这件事情,交给你堂兄安思顺或者是哥舒翰还不错。”
安禄山面红耳赤,道:“我在边镇也没干什么,不就是骗了几个部落然后坑杀吗?这算什么?”
李林甫没说话,只是淡淡的看着安禄山,安禄山顿时萎了,缩头缩脑的,不敢说话。
“话说,你有没有派人去杀王忠嗣。”
“我倒是想……”安禄山有点无奈:“上次在汉东,我派去的人要不死了,要不投降,在长安更不必多说,他身边那些个义子太厉害,而且上次之后,他警惕性大增,下手也没有机会了。”
“这件事情,我来想办法……”李林甫说了一句,然后让安禄山离开了。
安禄山离开后,李林甫就进了月堂,他要好好想一想,该怎么陷害王忠嗣……
且说李梦祈,她出了李府后,就立刻把银牌交给了六郎。
六郎立刻前往驿站,开始借助大唐帝国偏大的军事交通系统,朝大宁郡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