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划分构想

  汉承秦制,汉室官员数量虽然少于先秦,但是能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乡亭一级。
  而之前交给霍光改革的官制,也在稳步前进中,化乡为镇,化亭为村,虽然只是名字上的改变,但是为不久以后即将来临的考举,腾出许多位置。
  而众多的官员数量,可以保证刘询的下一部计划可以实施下去。
  齐民编户国家把农民编成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徭役的根据。
  赋税主要向四民收取,四民的赋税有四项:一是田租,也就是土地税;二是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大人收算赋,小孩受口赋,相对低一点;三是徭役;四是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是汉室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太宗孝文皇帝时实行三十税一,也才有了比较清明的文景之治,到了刘询时也恢复到了三十一税。
  目前,能有效解决一条鞭法的漏洞,就是将全天下的田亩,都按照下田的税款进行对百姓的收税,以货币税代替实物税,结束了历代以来以镇守实物为主的国家税收方式,废除了古老的直接役使农民人身自由的赋役制度,使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以资产计税为主代替原来以人头为主的税收制度,有利于税赋的合理分担。
  但是又衍生了一个问题,汉室的铜产量不够,没有足够的五铢钱,供全民使用,这也就是传说中的铜贵粮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南方的蚁鼻钱和环钱,以及北方的布比、刀币等铜钱,统一回收重新铸造圆形方孔的铜钱。
  这里中国人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方孔圆形钱,代表的是天圆地方,其实因为方孔钱比较好固定,所以形成了方孔圆形钱。不过秦朝的秦半两虽然有其优势,但作为交易货币还是有点重。
  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到了汉代,逐渐形成五铢钱,重量在3.5-4克左右,钱直径2.5厘米左右。
  此后中国的货币大体是按照汗五铢钱的大小和重量制造的,此一形制和制度一样延续了后世两千年之久。
  汉朝实施的货币制度是五铢钱,一直都很稳定,所以汉朝的谷物价格也就比较稳定。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提到了一般情况下当时谷物的价格:“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一石谷物的在30钱和80钱之间浮动,是比较理想的价格。
  如果社会比较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谷物的价格一般在三十钱左右,《后汉书·刘虞传》记载:虞务存宽政,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谷石三十。刘虞在幽州的时候,谷物一石三十钱,这在当时是比较好的。如果连年丰收,谷物的价格还会下降,比如在西汉汉宣帝的时候,谷物一石最低只有5钱。《汉书·汉宣帝本纪》比年丰,谷石五钱。
  但是如果遇到灾荒年,那谷物的价格变动就会很严重的了,有时候达到谷物一石几百千,甚至上万钱。
  《汉书·食货志》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
  《汉书·冯奉世传》:是时,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余,边郡四百,关东五百。《后汉书·庞参》四年,羌寇转盛,兵费日广,且连年不登,谷石万余。《后汉书·董卓传》: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
  从谷物的价格变化,就可以很好的分析出当时社会的整体情况。
  后世汉元帝的时候,当时因为水灾,所以谷物一石达到三百钱,比平时贵了十倍。
  冯奉世也是生活在汉元帝时期,只是具体化了当时谷物不同地区的价格。
  再往后庞参生活在东汉安帝时候,当时因为羌乱和粮食产量减少,谷物一石上万钱,这已经是非常严重了。
  唯一超过这种极端情况的就只有董卓时期了,当时董卓废除了五铢钱,铸造了很多小钱。直接导致了五铢钱的崩溃,谷物一石数万钱,再加上战乱,老百姓的日子真的没法过了。
  所以建立义仓是很有必要的,想到这里刘询开口向左右说道:“来人,去请丞相,御史大夫,少府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