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二章 桂榜
随侍众人笑道:“蕃台今日得此好诗,书写之后,岂不是诗书双绝!”
郭蕃台笑道:“此是我晚辈,能吟出此等诗,吾心实慰,只是借他的诗留留名罢了。”
众人听得此言,都是看向梁发,知道这就是为梁发站台之意了。不过能吟出这等千古之句,凭此句亦青史留名了;今日之后,仕途已开。
郭蕃台饱蘸浓墨,挥笔书写。这可是实打实的两榜进士出身,乃是二甲前列,书法自然不差。有那老者看郭蕃台写完,赞道:“郭大人行书,已直追二王矣!”
郭蕃台也是十分得意今天所写,自觉是平生得意之作;却也知道和书圣父子相比,还差之甚远,可也能留存后世了。掏出随身小印,乃是朱文印;用力钤印,仔细端详,自得的点了点头。看了看众人,转对梁发笑道:“今日我之手书,就作为我这前辈的见面礼吧!”
梁发上前,双手恭敬接过,躬身施了一礼。和其他评得名次的人一起,也是行到后面。
待得文会散去,裴秀才、张立远等人,上前恭贺梁发获得比试前列。张立远道:“达开此次必中矣!恭喜恭喜。”
与众人谦逊几句,自在山中的酒楼之中,请众人吃了酒席。
华阴县,梁府,梁有余监督胡瑞等弟子练武,目前梁府各类弟子共有六十几人,有二十来人在华山上与众人一起读书识字练武,这是华山正传弟子。就在这时,孙林走了进来,对梁有余一拱手:“拜见师叔。”
梁有余笑道:“孙林啊,免礼,坐吧!”
孙林笑道:“师叔,这次来是有事要说。”
梁有余点点头,叫道:“胡瑞,你监督众人练功。”
胡瑞应了,梁有余对孙林道:“你随我来。”领着孙林进了书房。二人坐下,看向孙林道:“孙林,什么事呀?”
孙林稍稍前倾,小声道:“师叔,我是听戴子师兄说的,让我悄悄的告诉你。”
孙有余双目微微一眯,点了点头。孙林接着讲了骊山之事,孙林又道:“第二天一早,早饭也没吃,岳师妹就带着二师哥三个直接回来,当晚就住在了华阴县东面的镇子里。”
梁有余一皱眉,这个镇子离华阴县城不过十里路,也就是说岳灵珊到了家附近,也没有回来。看了看孙林道:“你接着说,后来呢。”
孙林道:“戴子师兄说,岳师妹第二天让戴子师兄等她和二师兄、六师兄去办事回来,如果中午没回来,让戴子师兄自己回华山。”见梁有余没有说话,孙林又道:“后来戴子师兄就回了华山,和师傅师娘说了此事。现在已经过去好几天了,岳师妹和二师兄、六师兄还是没有消息。”
梁有余一惊,可到底是多年的经验在,迅即冷静了下来,微微一笑,道:“那你师傅师娘是怎么办的?”
孙林道:“师傅师娘似乎没做什么,只是让大家不要乱猜,照常做事,后来师傅师娘就下山了。”
梁有余想了想道:“孙贤侄,辛苦你了,此事我知道了,没什么大事。对了,最近练武可有什么问题?说来我们也探讨一下。”
孙林拱手道:“谢师叔,目前倒还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这次下山是办事,马上就要回去。我就是来看看师叔您,事后就回山了。”
待得孙林走后,梁有余想了想,出去了一趟,傍晚也就回了家。
八月初三,京城来的翰林已是到了西安府,初六日入了贡院。
初八梁发和裴秀才等人,带上一应的东西,从客栈出发,到得贡院门前,排队接受检查。先是验了考牌,查看无误,小吏放入进去,里面有十来人在那里搜检。
有小吏上前,将梁发头发打散,衣服尽数解开,细细查过,全身内外摸了个遍,就连鞋子也是翻看了数遍,一一检查完毕,方才放入进去。
梁发按号牌,找到了自己的号房,这几日就要在这里渡过。号房狭小,一板在上,就是书写的书桌;一板在下,就是凳子了。里面还有个净桶,也就是马桶,方便时使用。
梁发看了看,碳炉、蜡烛等物都是齐备,还有百十来块木碳,以及引火之物,这是官府提前备好的。此时乡试时,吃饭都要自己准备,且又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当然,每场第二天就可以出场。可作题量太大,时间往往都是不够用,少有提前出场的,自然就要准备好。
到得晚间,梁发将两块板子拼在一起,放开薄被,就睡下了。
次日一早,从考生都是准备好,监考人员也已就位,就有小吏先是发下纸张,又有小吏拿着一个木板,上面写着本次考试要写的题目,众每个号棚前走过,梁发赶紧记下考题。随后,就有巡场的考官带人过来,将考棚门锁上。
梁发细细看来,这第一场果然还是从《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四书中各取了一句,要求以此句阐发成文,四篇文章,每篇不得少于二百字。
又从五经中取了四句,要求以这四道题,阐发成四篇文章,每篇三百字以上。
还要求写得五言八韵诗一首。
梁发在里面认真答题。直到十一日巳时,方才交卷;出得贡院大门,梁发轻舒了一口气,这经一场总算考完。
初十一辰时,又进去准备考第二场,十四巳时出来,辰时再进考场,这是第三场。
十七日出得考场,梁发就见着有个考棚中一头发花白的老秀才被差人从号房中抬了出来,众考生长长叹息:“这人已是死了,比前两天那三个更惨;这一家子就此毁了。”
梁发此时也无暇多想,见着裴秀才、张立远等人,打了个招呼,各自相约再会,先回去睡觉了。
高芸接着梁发,梁发洗漱之后,调息半晌,自去休息。
过得数日,梁发、裴秀才、张立远等十来人,齐至贡院处。广场之上,早已是人满为患,还有许多卖小吃的。十来人攀谈着,到得晌午,就见有一批差役出来,后面有官员手捧一卷黄色纸张,原来谈论不休的士子全都静了下来,慢慢的,二三人的广场上,忽然一片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