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胸有十万甲兵
拿出筷子搅了几圈,拿起放在旁边的清酒,倒了一小杯。
放在旁边凉着。
过了一会儿,端起来尝了一口,赵舜也不说话了,抄起筷子快速扒拉起来。
艄公也没想到还有这种吃法,按照赵舜吃的顺序,盛了一碗,只吃了一口就知道赵舜为什么不说话,满头猛吃了。
“米饭的稻香,老鳖汤的鲜味,清酒的甘冽。”
“三种味道本来就很好吃,现在融合在一起,味道更妙了,估计当年唐玄宗吃的千味宴都没有这碗汤饭好吃。”
赵舜准备再吃上几碗,听到艄公提到了千味宴,再次对他高看了一眼,没想到他的学识这么渊博,竟然连记载在裨官野史里的千味宴都知道。
想想这位可是未来的大宋帝师,虽然说这个称号可能以后属于自己了,毕竟要通过影响小虫子,在南宋搞起一场第一次工业革命。
知道这么多,也很合理,不知道才不正常。
酒菜吃的差不多了,赵舜就产生了试探史浩的经纶韬略的念头:“听到先生提起千味宴,应该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大才。”
“趁着这个很有诗意的环境,不如讲一讲兵法,我们也好一起听一听。”
就等你这句话了!
史浩目光炯炯的注视着赵舜,凝视的这位翩翩士子都开始发毛了,甚至是有些怀疑史浩是不是有龙阳之好。
注视他,那是因为史浩终于想起来他是谁了。
赵忠汾的儿子赵舜,也就是赵福鼎的孙子!
史浩的呼吸不免有些粗重了,他娘的本想认识一位大人物,没想到引来了这么一条大鱼。
不过从当前的局势来看,赵舜还不知道自己爷爷是谁。
算了,吴祭酒都不说,史浩一个外人更不会多嘴了。
史浩把手里的酒杯,重重的往桌子上一放,就一个字:“好。”
这些年史浩也没闲着,打渔只是一种消遣的方式,居住在远离世俗的淀山湖,其实是为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史浩望向了湖面,月光皎皎,荷叶摇摇。
风景很不错,当是一吐为快的好时机。
正了正嗓门,史浩吐出了肚子里潜藏了多年的锦绣:“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赵舜不免有些失望,本来以为这位未来的大宋帝师,会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大才,没想到对于兵法的见解也是这么浅薄。
孙子兵法在这些天下人眼里,或许是高山仰止的不像话,但是赵舜早就看了不知道多少本,单是历代兵法大家的注解本,就有多达十几本之多。
大唐军神李靖的《李卫公问对》、打的秦国溃不成军的吴起的《吴子》、秦国一统天下的幕后主导者之一尉缭子的《尉缭子》等等。
许许多多名门望族都没有的兵书,赵舜借助万能的淘宝app全都通宵达旦的拜读过,有些内容甚至是背了下来。
史浩瞧见赵舜大失所望的样子,淡然一笑,看来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史浩最开始阐述的,只是一些兵书上记载的内容,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他自己的心得了:“关于兵法,其实往更高深的层次说,可以与儒学、黄老学、墨学这些诸子百家并列。”
“我叫它谋略学。”
“谋略是一把横刀,本身就是一个死物,或者说是承载先辈学识的薪火相传,本身是没有善恶的。”
“忠臣运用的纯熟可以用它来救人,反贼用的好,就会用它来害人,所以我接下来的话,是要承担责任的。”
赵舜露出了思索的表情,放下了手里酒杯,饶是他看了那么多的兵书,还是第一人听人说把战争这件事,上升到政治的高度。
大大出乎赵舜所预料的还在后面,史浩接下来的话,何止是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在真正讲解谋略学以前,不得不提《论语》。”
“这本儒家经典,看似是文人们做的道德文章,其实在我看来,却是一本高山仰止的兵书。”
“我在总结《论语》时,发现华夏的文化,其实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君道,臣道,还有就是师道。”
“君道是领导者的哲理和艺术,臣道也包括领导的艺术,只不过君道领导的是臣道,臣道领导的是下层百姓。”
“至于师道,正是我所要讲的兵法,也是《论语》给我一条最大的启示,其实这个启示也不是多么的晦涩难懂,就是曾子说过的一句话。”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周武王姬发尊称姜太公为尚父,成就了大周八百年的基业。”
“汉高祖刘邦对待张良,就像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关系,所以成就了四百年的大汉王朝。”
“赵构有一个岳飞却不能用,大宋收复中原的最后希望,断在了这个败家玩意的手上。”
赵舜对于史浩的经天纬地之才,那是彻底服气了,听到他在最后对于宋高宗赵构的评价,就更加放心了。
看来也是一位坚定的主战派,希望通过武力收复中原,而不是年年进贡岁币。
史浩和赵舜两人因为各自的原因,越聊越是投机,越聊越是亲近,就差斩鸡头拜把子了。
这顿饭一直吃到大半夜,赵舜看了一眼手机,都已经快凌晨三点了才吃完,打了一个哈欠说道:“时间也不早了,咱们早点回去吧。”
还有点意犹未尽的史浩,只能点点头:“好,咱们先回去,以后有的是时间谈论家国大事。”
“还有一件事,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赵贤弟走的是清流养望路线。”
“这条路线可不怎么好走,文人相轻的道理,相必贤弟应该比我懂。”
“既然贤弟都喊我一声哥哥了,有些事也就不能不帮忙,这样吧,过两天我带你去见一个人。”
史浩做事还真是雷厉风行,昨天晚上刚说完,大中午的刚睡醒,就拖着赵舜去了一个地方。
赵舜在里面碰见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老头,也不知道是赵舜的三国演义名气大,还是什么别的原因。
一老一小,很谈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