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友贞登基.
说到这,张氏轻轻一笑,道:“难道陛下忘了吗?你如果真的杀了臣妾,陛下的一些秘密,怕是就难以保全了。”
“我劝陛下还是不要冲动的为好,你我各不相干,各自寻找各自的快乐,这烟不好吗?”
听罢,朱友珪虽然很想傻了眼前的这一对,但思虑再三还是忍住了。
朱友珪冷冷的说道:“这里是行宫,不是你的昭台宫,做什么给朕留点分寸,不然的话,就算是大罗神仙来了,也难以保全你自己的性命。”
说罢,朱友珪便一挥袖子走了出去。
张氏淡淡的说道:“臣妾恭送陛下。”
朱友珪刚刚走出张氏的寝宫,里面就再次传来了张氏和高太医调笑的声音。
听罢,朱友珪双拳紧握,道:“总有一天,朕会让他们两个人头落地。”
说罢,朱友珪便向自己的寝宫走去。
这个时候,袁象先迎面走了过来。
“微臣参见陛下。”
朱友珪淡淡的嗯了一声,脸色依旧难看。
见此,袁象先心中一动,道:“陛下何事动怒?”
朱友珪张了张嘴,欲言又止,但滑头嘴边又咽了回去,道:“算了,没什么,只是朕的家事。”
这袁象先别的本领没有,但却十分懂得察言观色。
望了望朱友珪来时的方向,袁象先说道:“臣以为,陛下的家事,便是微臣的国事。”
说到这,袁象先微微顿了一下,道:“而且其实这件事情并不难办。”
闻言,朱友珪眼前一亮,道:“难道爱卿有什么计策?”
袁象先说道:“拥立陛下的人如今大多数都恃宠而骄。陛下为了根基稳固,应该早做打算。”
闻言,朱友珪眉头不禁微微一皱。
他其实也觉察到了。
这些人早晚灰色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还不如早些除掉。
想到这,朱友珪没有说话,而是看着袁象先,等着袁象先继续说下去。
袁象先眼中闪过了一道精光,道:“陛下不如陈词机会秘密派人把那些人统统抓起来,然后除掉。”
闻言,朱友珪眼中一亮,这倒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但让谁去办比较合适呢?”
闻言,袁象先说道:“不如让均王去办。”
闻言,朱友珪眼前一亮,均王平日里并不关心这些政治上的事情。
而且也是反听话。
朱友珪当Lee皇帝之后,朱友贞也是中规中矩。
让朱友珪十分的放心。
当下,朱友珪就说道:“好,你即可去吧均王叫道真的寝宫。”
袁象先应了一声,就向外走去。
不多时,朱友贞就走了进来。
朱友珪倒是很喜欢自己这个弟弟。
“臣弟参见陛下。”
朱友珪笑着说道:“起来吧。”
“不知皇兄深夜召见臣弟所为何事?”
闻言,朱友珪说道:“朕近日来是想让你去抓一些反贼。”
闻言,朱友贞道:“不知皇兄说的人是谁?”
紧接着,朱友珪便把自己噶昂刚写好的一份名单交给了朱友贞。
朱友贞只是看了一眼,什么也没有问,道:“臣弟这便去办。”
说罢,朱友宁就向外走去。
当天晚上,朱友贞就拿着朱友珪的圣旨,向汴梁城而去。
回到汴梁城,朱友贞便带着人把张氏、高太医的家给抄了。
而去不由分说的吧这些人全部给杀了。
留守在京城的李振和王彦章听说朱友贞回来了,眼中满是惊喜。
急忙来找朱友贞商议。
并且告诉了朱友贞,他的哥哥朱友珪乃是弑父杀君的贼子。
刚开始,朱友贞并不相信,直到王彦章和李振带着朱友贞又去了一趟朱温的陵墓。
朱友贞这才彻底相信了李振和王彦章的话。
“两位大人,当务之急该如何是好?”
闻言,李振道:“既然朱友珪让殿下杀了那些他自己身边的爪牙,殿下为什么不顺水推舟?韩勋手握禁军,是朱友珪的心腹大将,如果殿下谎称受了朱友珪的命令,把韩勋一家全部杀了,殿下想想韩勋会作何反应?”
闻言。朱友贞道:“定然会反。”
李振点了点头,道:“韩勋若反,朱友珪便是孤家寡人不足为虑。”
听罢,朱友宁眼睛一亮,便把韩勋以及啊全部给抓了起来。
并且把消息散布了出去。
韩勋听闻朱友珪竟然卸磨杀驴,当机大怒,率领三千禁军把朱友珪的行宫给围了起来。
得到消息的朱友珪惊怒不已,急忙下旨让各地来勤王护驾。
与此同时,经过朱友贞的审问,从韩勋、张氏等家人口中得到了朱友珪是父篡位的证据。
当下,朱友贞便举起了义旗,讨伐朱友珪。
朱友珪上台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大清洗,而且又是建宫殿,又是选美的,弄得民怨沸腾。
朱友贞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大梁境内的各地藩镇纷纷举兵来讨伐朱友珪。
朱友珪是众叛亲离。
袁象先没有想到事情会演变成这副模样。
不过袁象先倒是很聪明,懂得进退。
知道跟着朱友珪继续混下去,自己迟早会人头落地。
于是乎,直接打开了宫门,放韩勋等人冲了进来。
朱友珪知道自己已经回天无力,便持剑冲入张氏寝宫,先杀死了张氏和那个高太医,然后横剑自刎。
朱友贞顺理成章的当上了皇帝。
这多多少让朱友贞很无奈。
他是朱温几个皇子之中最不想当皇帝的人,但结果却是自己当上了皇帝。
当了皇帝的朱友贞并没有重用李振、王彦章等人。
因为朱友贞明白,李振和王彦章虽然很厉害,但就是因为太厉害了,朱友贞不喜欢心机深沉的官员。
而特别重用赵岩等文人。
朱友贞可以当一个很好的臣子,但当皇帝却实在不行,一点政治眼光都没有。
而且朱友贞贪图安逸,只知道享乐。
经过连续的两次政变以及两次三番的大清洗,大梁损失了大批的可用之人。
自朱友贞当了皇帝之后,重文轻武,大梁国势日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