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妖楼(戍)
听着钱副研究员玄得不能再玄的解说,我倒是想起族谱中有过一些相应的记载。每朝每代都会有一些活了几百岁的异人出现,他们往往看上去只有五六十岁,隔了十几年再碰到,那异人反而显得更年轻了。但这些异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隔二三十年,就会消失一次,过个几十年又会出现在人世。但族谱中并不把这些人归为世外高人,反而把他们列入妖类,是否他们用的就是钱副研究员所说的肉身不死的邪术呢?
想到此处,我又问道:“钱研究员,那你怎么认定塔楼地基下的墓是个活墓呢?”
钱副研究员叹了口气:“其实我也没有认定这是个活墓,只是这个墓葬很奇怪,第一,棺材并没有在墓室中,但装有婴孩骸骨的缸大部分都在墓室里,只有两个在外面。当然这可能是那些僧人把棺材拖出来,把缸放了进去,但这非常不合情理不是?第二,缸和棺材下葬的时间应该很接近,要么就是放缸进去的人对这个墓很了解,因为墓室没有被破坏过,但这个墓隐蔽的出口被人重新砌死了,从外面砌死了,但奇怪的是,他们是拆了墓室里的一些墙砖来堵的那个出口。为何要如此多此一举,实在想不通。第三,缸里婴孩的骸骨绝不是一个朝代的,从朽烂的程度看,至少差着一两百年。第四,那个棺材里的太监绝对不可能是修炼肉身不死的那个人。”
钱副研究员的话非但没有解开我心中的困惑,反而又使它更深了一重。我索性不再沿着这个话题深入,“是不是因为这些疑点的分析,你才成了学术界的公敌?”我问道。
“学术界就是个江湖,也讲究门派,师承和辈份,但这里的人认为自己好歹是知识分子,于是可以不遵守江湖道义和规矩,明火执杖,背后捅刀这些事再正常不过,我是里面的异类,自然是优先铲除的对象。”钱副研究员笑的有些悲怆,“但塔楼底下的墓葬,我们当时都清理干净了,毕竟以后要盖房子住人,现在为什么还有那些怪事,我也想不明白。”
“老钱,你碰道的活墓里,有没有用人牲或其它什么东西,结阵修炼的?”不知不觉中我对他已经换了称呼。
“没有,偶尔会有从通道送尸体进去的,但结阵修炼的从没碰到过。”钱副研究员回答得非常肯定。
和他告别的时候,他专门把他手绘的挖掘现场的平面图送给了我,并一再嘱咐我,学术归学术,案子归案子,活墓只是他的一种推测,但我就不必把案子跟神啊鬼啊的联系在一起,世间人鬼殊途,但学术界的神鬼妖狐们,可是要吃人的。
回去的路上,小雷边开车边问我,这钱副研究员的话听起来太天马行空,惊世骇俗,能相信吗?
我笑着回答他,信如何?不信又如何?所有的事实只有一个,看你从哪个角度看。而真相却有很多种,看你愿意相信哪一个。
“如果钱副研究员说的是事实,那真相可能是我们都不愿接受的。常叔,你看,按他说的,墓里的太监不是炼肉身不腐的正主儿,棺材又在外面,说明有人鸠占了雀巢,那人把棺材拖了出去,又把四个缸摆进去,修炼的过程中,用完了两个,就拖出去埋了,换了两个进去。”小雷边开车边念叼了两句。
小雷说的很不经意,但对我却有醍醐灌顶之感。不禁对他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大为赞叹,称赞了一句,让他继续往下说。
“常叔,我就是说着玩的,您老别笑话。我在想,老钱说的那个通道也应该是后挖的,把死墓变成了活墓,而后来把通道堵了,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不想让里面修成的人出来,还有一种就是人已经出来了,把通道砌死,保守秘密,而钱副研究员在墓里并没有发现其他尸体,那修仙的人肯定已经出来了。”小雷这个判断基本和我的想法一致,但他后面的话还是解开了故事进程中一个很大的结。
“之所以用墓里的砖石砌死通道,我想肯定不是因为那些人手边没有合适的材料,而选择了这个笨办法,您想从里面拆墙,即危险,又费力,何必呢?我琢磨着应该是为了迷惑发掘者,让他们搞不清砌死通道的准确时间,认为通道和修墓是同时进行的。”
“小雷,瞧不出,你还是刑侦专业的高材生。”我顺手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弄得小雷浑身一激灵,手一抖,车再马路上划了个弧线。
“常叔,您就别埋汰我了,这不都是曹队手把手儿教的。”小雷连忙扶正方向盘。
“曹队好像没你这两下子,你小子挺会拍领导马屁。”我朝小雷笑笑。
“曹队那叫大智若愚,很多事他都想到了,心里清楚,只是不说,我没什么心眼儿,想起什么说什么。常叔,你说他们遮掩砌死通道的时间究竟为什么?”
“小雷,你分析的很对,隐藏时间一定不是为了不被后人发现,几百年后的事他们犯不着这么仔细。这说明他们是在不久前刚刚砌死的通道,他们知道这墓就要暴露,而做的补救,他们想迷惑的一定是考古队,或者是我们。可惜,他们小看了老钱。”这话一出口,我都觉得浑身冒着寒气。
“常叔,你是说,砌死通道的人就在我们身边,炼不死身的也是?”小雷的话已经有了些微微的颤抖。
“小雷,这都是我们的猜测,我们马上去派出所找小张,必须把周围的住户情况搞清楚,特别是那个马王村。还有,你明天联系文物局,把那些婴孩的尸骨送去检验,我想知道他们死去的大体时间。”
赶到派出所,找到小张时,已是一点多钟,小张正要出去吃午饭,被小雷揪了回来。一听是我,小张很是兴奋,很激动的和我握了握手,说小雷很早就把我的那些故事跟他讲了,一直盼着能见个面。他饭也不吃了,喊人帮我们买盒饭回来,就把他之前整理的卷宗翻出来,又去户籍科抱回了几大摞过来。我们边翻,他边给我们介绍着。
这个小区目前建好的,共有六百八十套房,分给王上村的一共是二百八十套房,住进来的只有四十九户,而那个塔楼分给村里的是七十二套,但只住进来十户。王上村一共有居民九百多户,随着后面的新村二期、三期的建设,会保证每户都有一套新房。
王上村明清的时候叫马王村,只是个一百来户的小村庄,那时村里人除了种田,向城里运水、运菜、运木材、运木炭是主要的营生,所以明清时村的南面有个很热闹的市场,往来的商人很多,去西山的游客也常在这里歇脚。
村里有两个大户,一个是王家、一个是马家,所以有了马王村的叫法。闹军阀的时候,这两家都破落了,马家很多人迁去了城里谋生,村里还有二十几户人,王家有四十几户。五十年代建公社时,又把周围的两个小村并了进来,改名叫了王上村,但村子的位置和大体格局这几十年都没怎么变。后来这一片又合称建设渠公社,一直到现在。
这个农民新村项目用的地主要是王上村的地,但征用的宅基地很少,大部分是原来的乱坟岗子扒平了改的菜地,所以村里人虽然很多分了房,但愿意搬过去住的人不多,都觉得那儿太阴了。
听到这里,我问了一句,盖塔楼那块地解放前是归哪户人的,还查得到不?解放后,特别是包产到户后,又分给了谁家?小张想了想,说道:“塔楼南边原来有个马家的祖坟,我记得三年前为迁坟的事,马家的人和开发商有过争执,还动了手,伤了人,我们所里出了警,后来大家协商解决了,所以新村里,马家分了六套房,塔楼里两套,五层的小楼四套,这个我印象很深。塔楼那块地原来是菜地,很有可能是承包给马家的,这个我可以马上去查,解放前的事可能查不到了。”
我点点头,谢了声小张,又说道:“我在这慢慢看户籍资料,小张查塔楼地基的土地情况,越详细越好,早的话在跑一趟那个施工单位,他们最早进的场,兴许能发现点什么,小雷辛苦去趟文物局,核实一下婴孩尸骨的事,天黑咱们在这碰头,我请你们吃顿好的,犒劳犒劳,晚上咱们爷仨去塔楼里转转。”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