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国祭(下)
这两年来,发生在卫地的战事,始终就没有停息过。
对于卫郡的民众来说,这日子过得就相当艰难了。
民生凋敝,田地荒芜,是卫郡各郡县的真实写照。
燕国朝堂根据卫地的实际状况,加大力度给予“输血”,政策也是很优惠的。
第一年对于民众,免除任何的税收,并免费提供各种农用工具与肥料。对于大战之后的卫地,甚至是粮食、盐、衣物,包括煤炭等民众的日常用品,也是燕国给予无偿提供。
秋收之后,各郡县的官员与民众,都松了口气,并对来年的生活,总算有了期盼。
但没想到今年的雪灾,来得却是这么凶猛。
再加上来自于赵、魏两国的灾民,更是对卫郡雪上加霜。
根据燕国的律制,只要有灾民来,你官府就得管,而且要救济好,不得死人。
这些规定,对于卫郡各地的官员们来说,压力巨大。
卫郡,范城。
进入到十一月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冷。
大雪满天飞舞,县城内许多矮小的房屋,冒着一股股的碳烟。
在范城的县衙之内,县令宋绍正着急地询问着一个小吏:
“你说什么?我县的几个边远几个小村,被大雪封路,粮食送不进去。”
这个小吏忙回答道:“是的,县令。今年雪太大了,而且安置的灾民太多,现在大雪封山,我们运送粮食物资的人上不去……”
“行了,行了,别说那么多了。马上去备好车马,本官同你们一起前去。大雪这么大,如果我们救济的人上不去,这些安置在荒废村落里的灾民,不知道要被饿死、冻死多少?”
县令宋绍打断了这个小吏的话语,不耐烦的道。
原先身躯胖胖的宋绍,此时看上去已经瘦了很多。
“诺。”这个小吏忙回答道。
与其他郡县相比,范城安置灾民的房屋是现成的。
因为战乱,范城可谓是十室九空,许多大军经过的村落,都荒芜一片。
面对来自赵、魏两国的灾民,县令宋绍充分利用了这些闲置的村落,稍加修建后,把这些流民安置了起来。
有住的地方了,你还要管这些灾民的吃喝衣穿,以待来年开春。
边远的村落之地,不见人影。这种严寒的天气,没人敢于出来。
在卫郡,通往边远村落的道路,今年根本没有来得及修建,还是过去异常难走的小道。
运送粮食、物资的车马,在前往这些边远村落,行走不通之后,县令宋绍等人,只得亲自身背粮食物资,冒雪前行。
在一个村落之内,村长看到县令宋绍亲自背粮而来,赶紧把宋绍等人迎进屋内。
“县令,这种天气,你怎么亲自来了。这些事,我等来做就行了。”
宋绍喝了口热水,暖了暖身子,面露不悦,对这个村长言道:
“不用说那么多,你尽快把这些粮食、煤炭发放给民众,务必今年冬天不能冻死一个民众。否则,本官必不饶你。”
“县令放心,本村一定不会冻死、饿死一个民众的。”这个村长忙道。
宋绍与身旁的几个小吏,喝了几口热水后,没有停留,出来又朝另一个村落而去。
走了几个村落之后,天色已经渐黑。
凛冽的北风呼啸声中,宋绍与范城的几个小吏,身背着粮食物资,在朝前方被大雪覆盖的村落前行着。
大雪覆盖之下,前方已经看不到任何的道路。
宋绍同身旁的五个小吏,下肢已经埋进了大腿部位,哆哆嗦嗦的前行着。
六个人虽穿着厚厚的毛布衣服,但皆冻得嘴唇发青。
一个小吏朝前方的宋绍言道:
“县……县令,我……我的腿……好像……好像没有知觉了……”
宋绍转身鼓励道:“坚持……坚持会,前方……前方就是……就是村落……”
“好……好的……”这个小吏回答道。
六个人,缓缓前行着。
但,皆慢慢地都倒在了雪地之上。
大雪亦然飘洒着,夜也渐渐地深了。
第二天,大雪停了,朝阳出来,把光芒洒在了范城的大地之上。
在这处的村落边,出来的人们发现了宋绍几个。
全村的民众,一起跪在了宋绍他们六人面前。
亲和殿内,看到卫郡郡守李奉,奏报上来的文书。
侍官令王从,看到自家年轻君王的脸上,大颗大颗的泪珠滚落下来。
腊月二十三,小年,天上还飘着小雪。
蓟都西山脚下的烈士陵园外,排满了密密麻麻的军队与民众。
没过多久,烈士陵园外的最边缘处,就传来了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
“吾王万年!万年!万万年!”
“燕国万年!万年!万万年!”
在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姬康乘坐的厢车来到了陵园之外。
穿着祭服的姬康,从厢车内走下,身后紧随的是燕国的几个阁相,再后,则是燕国朝堂众多的官员,以及埋葬在这处陵园内烈士们的亲人与眷属们。
姬康抬头看了看满天飞舞的雪花,又看了看身后密密麻麻的人群。
转过身来,大声喝道:“传寡人诏令,上封号。”
礼部长大夫廖山出列,大声应命:“遵诏。”
在廖山的身后,几个官员高举着一个金字匾额,趋步向前。匾额上书写着“国之烈士陵园”六个大字,这六个字乃姬康亲自题写。
等到这个匾额,挂到陵园前方大门之上的正中央位置后。
一股庄重、肃穆的气氛,顿时弥漫在了这处陵园的每一个角落。
姬康又缓缓言道:“来人,把范城县令宋绍等六人的棺木,也送进陵园内安置。”
人群之中,顿时传出来许多低低的哭泣声。
范城县令宋绍等六人的事迹,已在旬报刊出,被燕国民众广泛知之。宋绍六人的棺木,也被姬康下诏,紧急送回蓟都。今天,被安置到了陵园之内。
在烈士陵园前方广场的大殿之内,忠烈碑早已矗立在殿内,在其碑上,刻满了为国捐躯烈士们的名字。宋绍等六人的名字,也在其上。
随着一阵号角低低吹响,陵园内传来了悠长的钟声,浑厚而又庄重。
姬康趋步向前,众人按次序排列,紧随其后。
来到大殿的忠烈碑前,姬康亲自对着刻满名字,为国捐躯的的英烈们,深深一躬。
于忠烈碑前设香案,铺祭物,列灯四十九盏,并扬幡招魂。
其后,姬康亲自念着书写好的祭文。
“维大燕康二年冬十二月二十三日,燕国第四十三任君主康,谨陈祭仪,享于故殁为国将士及我燕国民众亡者英魂曰:……我燕国儿郎,皆为华夏豪杰;官员民众,皆为九州英雄;为国捐躯,慷而以慨……将士为国征战,奋不顾身。保国家社稷,卫民众平安。生则有勇,死者成名……凡为国捐躯之英魂,当受国之祭祀,以存英灵不泯……年奉今例,岁岁祭祀……”
念完祭文之后,姬康把该祭文亲自点燃,又亲自奉香。
姬康点燃的祭香,冉冉升起,化为了一片烟云。
这片烟云,仿佛存留在了忠烈碑上每个名字之处,凝聚而不散去。
在后山陵园的一处墓碑旁,一个穿着军校服装的年轻军官,来到此墓碑的前面,看到眼前写着名字、籍贯的墓碑,停了下来。
这个年轻军官上前,抚摸着这处墓碑道:
“李……李叔,二瓦……二瓦今天……来看你了,李叔……我们……我们军队打赢了,全连……全连就剩下……就剩下我一人了……”
“李叔,二瓦……二瓦已被……已被保送军校……军校学习了,要……要不是你……你为我挡了……挡了一刀,我……”
言于此,二瓦已经泣不成声。
“李叔,二瓦……会听你话的……,每年也会……也会来祭拜……祭拜你和全连……全连战死的……战死的弟兄们的……”
高碑耸立,大雪无语。
整座陵园之内,传来阵阵这些英烈亲人们的哭泣声、诉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