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黄月英之谋
“报主公,刘军突袭辽东,襄平失守!”
“不可能!”公孙康喝道,“刘军尚未入辽西之境,如何便得攻襄平!汝必是刘备奸细,意欲蛊惑军心。来人,将其斩首示众!”
“在下冤枉,主公饶命!”
为了军心,公孙康不得不杀了这个信使。
公孙康召集亲信商议,柳毅说道:“主公,辽东若失,兵士不战自散矣。当速回军辽东,以明虚实。”
柳毅为了照顾公孙康的面子故意说探明虚实,其实他知道辽东大概率凶多吉少了。因为刚才被杀的信使的面容柳毅非常熟悉,知道他是辽队县守军的一员。
“主公,此地不宜久留。”众人也纷纷建议公孙康回军。
公孙康也明白辽东丢失的危害,当天便率军往回赶。公孙康大军刚过无虑县,他便见到了他的妻子家小。
“管将军与孙先生正在险渎恭候公孙太守,请太守屈尊相见。”送来公孙康家小的使者带来了管亥和孙乾的口信,同时也击碎了公孙康的侥幸幻想。
家人虽然没事,公孙康却高兴不起来。刘备军使者的到来,也让辽东军因急行军不安的军心动荡了起来。
“不想辽东已失,如之奈何?”
“唉!”又是一阵沉默,公孙康知道自己没有什么路走了,也明白管亥和孙乾见自己的意思。
辽东大军临近险渎县,公孙康没有让大军再前进,而是孤身带着数员大将来到城外。
“公孙太守。”孙乾和管亥迎上了公孙康。
“不想今日于此处与公佑先生相见。”
孙乾说道:“公孙家久牧辽东,朝廷深敢公孙太守之功。陛下欲令太守入朝为官,不知太守意下如何?”
“玄德公为刀俎,我为鱼肉,我又复何言。”公孙康向孙乾拜道,“我愿降!”
“太守免刀兵,天下幸甚,百姓幸甚。”
有了公孙康的配合,刘备很快接手了辽东,并向刘协报捷。
这时,刘备收到陈珪反叛的消息,便顺势下令大军南下,准备平天下。
襄阳
和黄月英头脑风暴许久,诸葛亮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辽东公孙康那么快投降。
黄月英说道:“夫君天下奇才,若终老山林甚为可惜。然刘皇叔大势已成,部下亦多能人,夫君若远投,恐未得其重用,不能一展胸中所学。”
“小君有何妙计?”
“夫君何不借势而行?”
“小君是说……”诸葛亮指了指巴蜀,黄月英点了点头。
“曹公军中多重曹氏,尚需他谋。”
“夫君,闻妾归家之时公子登门,夫君何不助公子成事。”
诸葛亮眼前一亮,说道:“小君妙计!”
另一边,曹丕回到家中,他的弟弟曹彰问道:“兄长哪里去了?”
“今日军议,孔明先生似有高论,故而前往拜访。”
“诸葛亮有何高谋?”
“未发一言。”
“许是无谋之辈,兄长不必在意。”
“孔明先生谈笑间破周瑜大军,小弟不可轻视。”曹丕想了一会,“明日我再去拜访,使先生知我诚意。”
“小弟明日随兄长一起去。”
可惜,翌日曹丕和曹彰没有见到诸葛亮,诸葛亮跑到徐庶那里去了。
搞不清楚公孙康为什么那么快投降,诸葛亮很不甘心。一大早,诸葛亮便来到徐庶家中,一面和徐庶探讨,一面查看军报。
“一月之间,尚不可使大军从幽州至辽东。”徐庶说道,“许是公孙康见刘备势大,知其不敌,故而投降。”
“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手,况公孙康早年随公孙度征讨四方,颇有勇略,如何便愿降。”诸葛亮说道,“即便其愿降,亦不会不战而降。”
“孔明之言有理。”
“主君、孔明先生,曹公今日新建水师,尚需二君前往。”诸葛亮和徐庶探讨忘记了时间,家仆进来提醒两人。
“孔明与我同去。”
“元直自去,曹公处有我无我皆无区别。”
徐庶见诸葛亮坚持,无奈叹了口气,吩咐家仆道:“好生款待孔明,不可失礼。”
“是!”
“水师,水师……”徐庶家仆打断了诸葛亮原有的思路,却也给诸葛亮提供了新的想法。
诸葛亮一边思索,一边翻阅徐庶家中典籍。突然,诸葛亮脑中一道电光闪过,他疾步来到一处书架,拿起《史记南越列传》看了起来。
“南越反叛……路伏波、杨楼船(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果如是乎……”
嘴上嘀咕,诸葛亮再度来到地图面前,查看了辽东的地形。很快,诸葛亮笑了起来。
“玄德公果然深谙假痴不癫之计!”
“孔明先生欲离乎?”徐庶家仆拿着茶水见诸葛亮起身离开,赶忙上前询问。
诸葛亮笑道:“我惑已解,当归家矣。”
诸葛亮回到家中,黄月英见诸葛亮满面笑容,说道:“夫君释疑,当小酌。”
“今日何人来访?”诸葛亮走进家中,看小童正在收拾桌子。
“公子曹丕与曹彰同来。”
“哦?”诸葛亮笑了笑,没有接着聊这个话题。
黄月英问道:“刘皇叔如何攻辽东,妾亦大惑不解,夫君可教妾否?”
“楼船水师?”听完诸葛亮解释,黄月英叹道,“果真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两人又开始琴瑟和鸣,弹到一半,琴弦崩断,诸葛亮叫道:“不好!”
正巧这时,徐庶来见诸葛亮,问道:“孔明,何事惊慌?”
见徐庶到来,诸葛亮反而不急了,他笑问道:“元直可知缘何一月不到,辽东便降刘皇叔乎?”
“孔明有高论,庶静听。”
诸葛亮又向徐庶解释了一通刘备水师的事,徐庶听完大惊,说道:“既如此,江东两面受敌,岂不败亡在即。”
“确是如此。”诸葛亮说道,“如曹公引兵助江东,或有转机。”
“今日新建水师,明公已有心攻江东,庶当速往明公府。请恕庶失礼。”徐庶告辞,向曹操府中狂奔。
刚回到家中的曹彰正向曹丕抱怨:“诸葛亮如此无礼,必是刻意躲避我等。如此无能之辈,兄长不必再见。”
连吃两次闭门羹,少年心性的曹丕也有些吃味,决定不再管诸葛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