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绣衣出动
“宪和谬赞了。”
刘备带着几十万百姓,走了好几个月才回到幽州,刘和他们也带着物资在右北平郡等着了。安顿好百姓,众人纷纷恭维起刘备来。
刘备见关平也在这里,便问道:“冀州之战如何,云长可需支援?”
“伯父,父亲已下邺城,冀州各地传檄而定,请伯父放心。”
“恩,云长智勇,我当奏请天子嘉奖。”刘备说完,见关平有些吞吞吐吐,便问道,“贤侄有何求,只管道来,伯父为你做主。”
关平咬了咬牙说道:“非侄儿有求,乃是父亲欲求伯父一事。”
“云长与我兄弟耳,何云求也。”刘备说道,“贤侄只管道来!”
“父亲欲纳一女,求伯父应允。”
关平的话让刘备周围的部将都来了兴趣,刘备也不自觉的问道:“何人女?”
被那么多人注视,关平满面羞愧,话音越说越低:“乃袁熙之妻甄氏。”
“此小事耳,云长自行便可,何必令贤侄来报。”刘备顿了顿,说道,“袁熙已死,贤侄回告云长,使云长勿忧。”
袁尚和袁熙逃往乌丸,原本想借着蹋顿的势力再和刘备争锋,没想到他两到乌丸的时候,蹋顿已经凉透了。已经占据柳城的素利见到两人,二话不说就抓住两人,砍下首级快马追上刘备的队伍,送到刘备手中。
“谢伯父。”
关羽的发妻因为早年跟随关羽漂泊四方,落下了病根,带着关平定居青州后,虽然衣食无忧,可到底身体不行了,没过几年便病逝了。关羽也因为军务繁忙,一直没有再娶。
这次关羽攻下邺城,安抚完城中百姓,便到袁绍府中查看,巡视一下有没有士兵不听将令私闯。
因为刘备军军纪严明,袁绍府中的人也不害怕,得知关羽到来,便全体出迎,准备宴请关羽。
关羽本不想多留,不过他在人群中看到了甄氏,见她姿貌绝伦便有些心动。
于是关羽问道:“此何人也?”
袁绍的妻子刘氏说道:“乃我儿之妻甄氏。”
得知是袁熙的妻子,关羽便不再说什么,告辞了。
关羽的样子,不但刘氏是明白人,就是甄氏的兄弟也明白。眼见袁绍败亡,刘备起势,身为地头蛇的甄家自然要转换门庭。刘备手下头号大将关羽看上甄氏,甄家自然会想方设法凑上去。
甄家世代为官,可以说是世袭两千石官职(基本都是县令),是冀州本地豪强。袁绍让袁熙娶甄氏为妻,也是为了安抚当地人心。
袁熙毕竟是逃出战场的,一开始关羽不太愿意接纳甄氏。可随着时间推移,一直没有袁熙的消息传回来,大家都以为袁熙其实早就死在乱兵之中了。
甄家多方劝说,加上关羽脑中某些激素增加,关羽最终同意纳甄氏(是纳不是娶)。
当然,身为刘备手下头号大将,他的联姻肯定会有政治因素,关羽头脑还是清醒的,他第一时间让报捷的关平请示刘备,只有刘备同意他才会做。
刘备这边送走众将,向简雍问道:“曹操现在何处?”
“曹操率大军往攻汉中,关中诸将疑其图己,起兵反叛。”简雍指着地图说道,“曹军现正和关中联军相持于潼关。”
“许都之事如何了?”
“雍已遣数千绣衣精锐,暗伏于许都城外。”简雍从衣服里面掏出一封信,“此乃董承文书。”
自从上次州牧之事后,刘备便开始密谋夺回刘协。为了这件事,刘备和简雍召回了大量绣衣卫,从中选取了两、三千精锐,让他们潜伏在许都周围。
董承,汉灵帝母亲董太后的侄子,最开始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下,董卓败亡便一直待在刘协身边。后来为了掌权名义,将女儿献给刘协,同时也护卫刘协东归雒阳。
只是世事弄人,刘协被曹操迎回许都后,董承的官虽然高,可没有实权。董承千辛万苦做了那么多事,不可能就这么放弃。他一直千方百计,暗中联络各方反曹的人士。
有一天,董承家门外有人求见。董承见到这个人,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是谁。
蔡谷明白董承不认识他,便自报家门。
董承心中一惊,脸上却是一副惊喜的表情,说道:“蔡先生,缘何至此?”
“家资匮乏,不得已运粮至许都贩卖。”
当时的风气,如果兄弟做官,一般家族会让另一人管理家中的事物,确保不会因为钱粮问题打扰兄弟。
蔡琰作为刘备正妻,如果刘备发展顺利,蔡琰有做皇后的可能。蔡邕身为大儒兼国舅,名声和地位都不允许他做商贾之事(虽然刘备已经提高商人地位)。
刘备治下粮食便宜,而其他地方昂贵,并且刘备不但不阻止粮食外流,还有意提倡。这种光明正大大赚特赚的事,刘备的部下或多或少都在做。当然刘备是知道的,这也是他默许各家的福利。
董承这些年虽然没有实权,但曹操为了安抚人心,董承用商业谋取钱财,曹操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经过多年的发展,许都最大的粮店,幕后的老板就是董承。
刘备治下各家贩卖粮食,董承也接待了很多批,只是没有像蔡谷这样刚到许都便来拜访他的。
“蔡先生远来拜会,可是所运之粮甚众乎?”
董承以为蔡谷来求见他,是因为蔡谷带的粮食过多,想要他想办法接应。
蔡谷笑着说道:“谷所贩之粮已带身旁。”说完向后方假扮家仆的绣衣卫招了招手。
绣衣卫将手中的食盒放到董承面前,不过用手按着没有打开。蔡谷用眼神示意董承,董承屏退了左右。
绣衣卫打开食盒,董承就见食盒中有五色土,五色土中有五谷。
“这是?”
“不知国舅有意此物否?”
五色土代表社,五谷代表稷。董承马上明白了蔡谷的意思,脸上也隐去了轻松的表情。
“蔡先生欲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