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礼乐(加更)

  1275年,9月26日,9-11区。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左离少尉坐在车沿上,一脚蹬在地上,另一脚踩着车框,双手抱胸把上了刺刀的步枪揽在怀里,看着北方不断接近的黑压压的骑兵,面色平静,甚至有雅兴吟起了诗。
  而旁边的士兵们就没这么余裕了。这个步兵班的班长尬笑了两声,对他问道:“少尉,这诗是讲什么的啊,可是说的古人征战之事吗?”
  左离摇摇头:“这《燕歌行》说的是将军骄纵而败的事,现在也倒应景。”
  班长一愣,又左右看了看南北的敌人,那马蹄声震得他心里直发颤——这种时候念这诗,那不是晦气吗?
  左离一叹:“最近我们也是太骄纵了些,不准备完全就行动,害了马义他们……”
  原本漠北旅是营级合成,一个营配四个乘车步兵连和两个骑兵连。后来发现这个编制太大不够灵活,便拆成了两个分队,但分队数量对于茫茫草原还是太少,就又重新组成“合成连”,一个连配两个步兵排和一个骑兵排。再后来一帆风顺,上面连合成连都嫌大了,又拆成了“合成排”,一个排包括两个步兵班和一个骑兵班,执行基础的巡逻任务。而执行任务时往往又大胆地分班行动,侦察范围倒是大了,但遇敌时的安全余量无疑就低了些。
  班长又急了,敌人都过来了,你还垂头丧气个什么啊。
  他正要出言劝诫,左离却突然跳了下来,把手中枪对着北方举了起来,喊道:“但是,改正的事以后再做,现在要紧的,是把鞑子杀干净,告慰牺牲的兄弟!”
  班长松了口气,赶紧应道:“对,杀光他们!”
  左离又站到车上,拿起一部新式的双筒望远镜看向北方,等了一会儿,说道:“距离差不多了,开枪吧。这些蛮夷?就要用‘礼乐’教化他们!”
  “是!”班长立刻行了个标准的军礼?然后对两辆马车上的机枪手说道:“就这样,开始射击!”
  这个步兵班配备了三辆“平安”悬挂式重载马车?其中一辆乘人兼装补给?而另两辆装的则是一种从未在其他战场上出现过的新式武器——机枪!
  这型机枪型号为“19式机械半自动速射转管枪”,代号“礼乐”?采用经典的加特林原理,早在去年就定型量产了。而实际上在更早之前?总装备部就开始了对自动武器的研究?毕竟谁都知道这才是究极的杀戮利器嘛!
  实际上自动武器从原理上来说也不算复杂,历史上制约早期机枪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没有合适的定装弹,而东海商社已经造出了金属弹壳定装弹,最大的瓶颈也就解决了。
  总装备部同时试验了多种机枪构型?最初他们更倾向于19世纪末期出现的马克沁构型?因为这型机枪只需要一个枪管,而且靠后坐力自动完成抛壳、上弹、击发等一系列动作,使用更方便,射速也更快。但问题在于,以东海工业现在的水平?难以保证这套机械的可靠性,而且黑火药太脏容易堵塞枪管?即使没堵,强烈的发热也不好解决。
  所以他们又倒退回了19世纪中期出现的加特林构型。加特林是一种“外能源”机枪?没有利用后坐力,而是靠旋转一个外置的手柄去提供供弹、射击等所需的动力。它的标志性特征是许多根环形排列的枪管?发射之时枪管不断旋转?将源源不断的弹头喷射出去。
  从整体结构上来加特林比马克沁还要复杂许多,但它有多根枪管,那么平摊下来,堵塞和发热的问题就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外部动力也能克服许多卡顿问题,更有可行性。最后折腾出来的结果,就是这型“礼乐”,采用六根枪管,适用经典的12-65步枪弹,用帆布弹带供弹,最大射速250发/分,全重82kg。
  这型重机枪在去年就量产了,但只赶上了大战的尾巴不说,使用价值还很被陆军质疑。在他们看来,它的定位很是尴尬,射速看着很高,但也就跟一个步兵排差不多,而且刚量产造价高昂,配备不了太多,对整体火力没有明显的增益。正面战场上不需要它——如果有敌人敢跟东海军正面对战,那么隔得远远得就被火炮轰散了,残敌也可以交给步兵解决,没有机枪出场的机会。如果是小规模作战,那它又过于笨重,不易携带,还得精心维护,真不如带一门步兵炮呢。所以最后陆军根本没采购太多,只配备了一批研究战术,也没在大规模战斗中露脸。
  实际上,历史上的加特林也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在当时的战术模式中没有太大的存在空间,不受重视。要一直到一战时期,壕沟工事遍地,远程火力解决不了问题,而机枪又改进得足够轻便可以配属给步兵使用,这种杀戮利器才大放异彩。
  而在此之前,机枪的主要应用场合是征服殖民地——这种速射武器使得列强的少量士兵就可以对付大量的土著,因而大大增强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嗯,听着跟漠北旅现在干的活差不多啊。
  所以,海军就采购了一大批礼乐式机枪,装备给了漠北旅,反正海军有充足的机械师,维护起来也不费力。其中一小部分用于防守营地,其余的大部分都安装到了马车上,配属给了步兵用,虽说不能全体配备,但至少给外出的巡逻部队每班配上两门是足够的。这种机枪马车就成了一种可移动的凶悍火力点……正是以礼乐施以教化的利器!
  之前他们敢如此托大搞排级合成,实际上就是有这个凭依才这么大胆,虽然大意损失了一个骑兵班,但剩下的这个步兵班依然有可怖的火力……
  现在,这台新锐机枪安装在一个双自由度的三脚架上,可以上下俯仰左右转动,而三脚架就固定在车厢底板上,提供了一个可移动且相对稳固的射击平台。机枪的六个黑漆漆的枪管裸露着,右侧的帆布弹带已经接入了供弹口,散发出无声的力量感和威慑。
  机枪手接到命令后,左手握住机枪握把,调整了一下枪口的方向,通过标尺上高高的照门和准星对准了近千米外的元军骑兵,然后右手旋转起了右侧的一个手柄。
  历史上最初列装的m1862型加特林机枪其实相当原始,是先将纸壳弹和火帽装在一个厚重的圆柱形钢制子铳里,然后把许多个子铳装在弹斗里面次第供弹,事先要做大量准备工作,而且也限制了总弹量。唯有一个好处是简化了结构,运作时只要把这个圆柱子铳往枪管上一压再击发就行了。而东海人的礼乐式机枪采用了金属定装弹,增大了弹量,但却需要一套额外的上弹闭膛机构,每一根枪管都有一个对应的枪机,两者共同绕轴转动,周向和径向相对位置始终不变,但枪机在轴向上随着转动不断前后运动,实际上可以视为一杆造型别致的栓动步枪。
  总体来说,礼乐相比原始的m1862型复杂了不少,更像二战后才出现的火神炮。六根枪管的动作非常复杂,但如果简化模型只看一个枪机的话,就会发现它在六个位置上实际上是进行了六个不同但连续的动作。
  在3点钟位置,枪机向后运动,将一枚子弹从弹带上向后剥离出来,落到下面的一个临时弹舱里,而临时弹舱中又有一枚折叠弹簧,使得子弹不完全落下。
  在5点钟位置,枪机运动到底,在前面留出一段空间,临时弹舱中得弹簧便将子弹顶起来。之后枪机开始向前运动,推着这枚子弹一同往前。
  在7点钟位置,枪机将子弹推入枪膛中并闭锁。
  在9点钟位置,枪机击发,子弹出膛。
  在11点钟位置,枪机开始后退,将弹壳拉出膛中。
  在1点钟位置,弹壳被抛出。然后枪管继续向后运动,重复循环。
  六个枪机,同时就按顺序处于这六个动作其中的一个之中,源源不断地上弹击发,同时一个与手柄联动的旋转机构也扯着弹带不断卷动,将子弹源源不断地送进来。
  当然机枪手不会管这么细节的原理,他只知道自己不断转着手柄,枪弹便如水流般喷吐出来,六个枪口总有一个冒着火舌,整台机器带着马车一起微微震颤……
  机枪组共有四人,机枪手操作,弹药手供弹,观察员指挥,还有另一人在旁边摇动着一柄木制风扇,以驱散快速射击所产生的硝烟。
  机枪手不由自主地越摇越快,射速也逐渐加快,手柄的力回馈原本很沉重,可摇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变轻了——原始加特林常有射速过快产生故障的困扰,而这个礼乐加装了一套离心限速装置,射速达到250发/分的时候内部连接会自动分离,以免超速产生各类问题。
  两辆机枪马车一左一右,齐齐对准北方的元军,火舌构成了交叉火力,机枪不断吞噬着弹带,发出不间断的响声,如同真正的礼乐一般沁人心脾。
  而在远处,钢芯尖弹如雨点般落下去,顿时一片人仰马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