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朝廷主导移民,吉林府(端午安康)

  三人来到客栈,在一楼找了个座位,点了四个菜,一小坛酒,边喝边聊。
  客栈的伙计也认识李鸿基,招待得热情,还多送了盘盐水花生,免得等菜枯坐。
  “小陈,货栈外怎地那么多马车?”李鸿基有些奇怪地问着伙计。
  伙计呵呵笑着解说道:“朝廷又开始了移民,由驿站和商栈承担运送,运送的多,补贴给得也多。俺们中华商会大量定制马车,就是想为朝廷分忧,为国家做事。”
  李鸿基笑了,调侃道:“小陈这嘴是越来越会说了,还为朝廷分忧呢,说赚钱多实在。”
  伙计笑道:“这迎来送往的,总不能老是粗俗不是。就是听,也学会些好听的话了。”
  “又要移民,不知是往哪里?”高迎祥开口问道:“又有何新政策?”
  眼看吃饭的客人不多,伙计便简单介绍道:“主要是辽东、东番府、路上吃喝花费全免费,到了所在地方便给田地耕种,免赋税两年…….”
  移民工作如果只依靠朝廷出台政策,百姓自发,显然是效率低下的。
  交通工具,路上的吃住等等,对于多数连县镇都没出过的百姓,肯定是有着相当大的困难。
  皇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便开始由政府主导,中华商会参与协助,把移民工作从头到尾包办起来,解除百姓的畏难情绪。
  相对于持续大旱的陕西、河南、山西等北方省份,辽东地区尽管寒冷,但有耐寒作物,耕种的情况要好很多。
  要知道,历史上明末的小冰河期之所以肆虐,甚至成为大明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耕种没有进行适应性的改变。
  比如崇祯二年,陕西省大部地区就下了一场暴雪。大旱之年有了降雪原本是好事,可这场大雪竟然在春耕之后才来,将禾苗全部冻死。
  到了十二月,延安府又遭受雪灾,百姓冻死、逃荒者不计其数。
  小冰河期的寒冷是历史罕见的,你还种植传统的稻子、小麦,歉收都是轻的,颗粒无收也不奇怪。
  如果在暴雪缓解旱情的情况下,种植生长期短、耐寒耐旱的农作物,比如土豆、玉米、黑麦,结果就要好得多。
  李鸿基连连点头,和之前的政策相差不大,但解决了行路的困难,会有更多的百姓响应。
  中国传统是“安土重迁”,可也有一句话“人挪活,树挪死”。特别是那些没有土地的,等于是给了一次置业重来的机会。
  人口的稀释是肯定的,但却不会出现千里无人烟的情形。移民针对的对象,主要便是无地且穷困的农民。
  一方面是减轻灾区赈灾的负担,另一方面则是有效利用人力,搞好新地域的开发建设。
  朝廷不过是拿出些补贴,可灾情持续最少的也要三五年。而移民到了新地方,这三五年所创造的价值,绝对要多于留在灾区。
  皇帝之所以出台这样的政策,是出于对大灾害持续时间的预估。
  尽管他预测了灾害的来临,并提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没有多少人相信此次大灾害将持续十几二十几年。
  所以,抗灾救灾赈灾的工作一直在推进和深入,为渡过十几二十几年的大灾害做着不能松懈的准备。
  受到影响的百姓也是越来越多,朝廷已经想得周到,做得细致,机会能不能抓住,就要看个人的想法和魄力了。
  “看来,你的想法还是颇有远见的。”高迎祥了解到新的移民政策,对外甥要跑运输的想法给予了赞同,“但我和过儿还是要从军,一刀一枪拼个前程。”
  李鸿基举杯相敬,“舅父奔的是大富贵,甥儿只顾眼前小利,惭愧。”
  “什么大小,都是为了生活。”高迎祥喝了口酒,摇着头说道:“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谁也没有前后眼,说不上是好是坏,过上十年八年再看吧!”
  不管是从军拼命,还是其他的谋生,总归是个人的选择,谁敢保证一定能够实现心中的希望?
  但选择总是有的,不会出现走投无路的绝望,只能铤而走险,危害社会。
  朝廷多拿些钱财,皇家也没有攒个金山银山的必要,但给老百姓多几条活路,才是保证国家、社会稳定的不二法门。
  这个道理,皇帝最是清楚,也在不断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
  辽东,吉林府。
  平辽之后,朝廷重拾扩张之策,由辽东向北拓展,先设吉林府,府治便在吉林船厂城,又名“船厂”、“鸡林”、“江城”。
  吉林府城重建后,沿江船厂也开始招工建造,大批江淮的漕工及各大造船厂的工匠,被移居于此。
  在吉林府城的东面,是朝时渤海国的都城忽汗城(今敦化),当时被称作敖东城。
  西面则是原奴儿干都司的亦东河卫,又名龙安站,现朝廷更名为长春。在宋朝时的名字更是人人皆知,黄龙府是也。
  明军第一轮向北推进便以这三点为支撑,形成了牢固的防线。北可继续向松嫩平原推进,南则囊括数千平方公里的直辖之地。
  尽管吉林府地广人稀,但上万官兵的驻扎屯垦,大量移民的到来,还是使其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势头。
  主要还是朝廷政策的倾斜扶持,移民在辽东享受一个政策,可若选择吉林府,享受的政策则更加优惠,更加使人心动。
  首先是吉林府治、长春、敖东这三座新城的周边,村镇纷纷建成;然后便是交通沿线的驿站和明军运输物资的中继仓库,百姓在周边村屯定居。
  村镇的规划是官府确定的,或是原有旧址,或是重新设定的宜居宜耕地区。而离着军队近,不仅安全性高,军队协助建设也更方便。
  如果要单靠移民建设吉林府,显然是达不到要求的。要知道,吉林府可是明军继续向北推进,消灭建奴残余的后勤基地。
  所以,在辽东开始实行的义务兵制,共招兵两万六千,全部进入吉林府,参与到拓荒垦殖之中。
  光是今年,军队和移民便开垦荒地近三百万亩,建立村镇四百余个,初步改变了吉林府随处荒野、百里无人烟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