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敌人怕的就要坚持(求月票)

  为了大明的工业,为了大明国势的振兴,朱由校不得不做绿色环保组织深恶痛绝的恶事了。
  但不能否认的是,捕鲸是一个利润丰厚的产业。相对于鲸油的价值和广泛用途,能吃的鲸肉倒算不上什么了。
  英子有些心动,但想到老父亲,又犹豫着摇了摇头,说道:“俺爹怕是不会去的。”
  张柱子暗自松了口气,装作很大度地摆了摆手,说道:“不去也好。要说环境啊,还是咱这岛上好。海洋岛又小,风浪又大,连睡觉都不安稳。”
  英子笑着点头,说道:“就是不去,也要谢谢张大哥。这样的差使,应该会让人抢破头吧?”
  张柱子嘿嘿笑了两声,说道:“那俺就去问问别人,那边催得挺急呢!”
  英子侧身让开,待张柱子走过去又伸手叫道:“张大哥,俺家安铁炉子的时候,还得麻烦你帮忙呢!”
  张柱子头也没回,笑着扬了扬手,说道:“放心,到时候俺去帮你。”
  望着颠簸的身影渐渐远去,英子摇着手中的长竿,突然用竿头拴着的破布条甩了一下大鹅,笑骂道:“看啥呢,呆头鹅,怎么就那么傻?”
  ………………….
  看啥呢,蠢小白,连玉米都不认识?!
  朱由校扒了两颗,放到小白面前。喵星人闻了闻,真吃了。
  犹豫了一下,朱由校在想猫咪到底能不能吃玉米,但在记忆中没搜索到相关的知识。
  “皇爷。”李成成在旁边小心翼翼地说道:“奴婢看见白娘娘还吃草呢!”
  吃草?朱由校不明所以,觉得荤素搭配也是可以的吧。动物缺啥,自己可能知道,会从自然界里寻找。
  拿起刀子,把玉米切了一小片,交给李成成。朱由校示意丫头把喵星人抱到一边去喂,他则拿起题本,开始处理公务。
  玉米好象比番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更早,但名字叫“玉麦”或“番麦”。直到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问世,才有了“玉米”的名字。
  按照各地的奏报,玉米已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种植,大约有十余省。
  但也仅仅是种植,并没有大量地推广。原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玉米与平原地带的传统作物比,并没有太过突出的优势。
  山地、瘠地、耐寒,以及人口增长、土地兼并导致的山区垦荒,这才是玉米最终得以大面积种植的原因。
  显然,有了番薯和南瓜,玉米的大范围推广就不是很急迫的事情。尽管朱由校是掐着指头在算,离小冰河期的爆发还有五六年的时间。
  这也是他要力争五年平辽的原因所在,等到自然灾害爆发,恐怕和建奴拼消耗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而从目前来看,科技树不用攀得太高太快,五年平辽的大计划就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这也坚定了朱由校继续安内的决心。只要内部不出大问题,前线能够稳扎稳扎,严密封锁,建奴绝对是无机可趁的。
  今年的改革整顿虽然时日尚短,但已经见到了成效。
  特别是清屯充饷和开放海禁,基本上解决了边镇官兵的饷粮,以及加强水师装备的资金问题。
  所以,尽管内库没有太多的进账,甚至是有所减少,国库也还是不富裕。但省的钱、花的钱,却使大明的军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朱由校看过山西巡抚杨涟的上奏,沉吟片刻,提笔写了批示。
  杨涟和左光斗虽是东林党,但与光会瞎喷而无实能,甚至是贪渎的官员,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左光斗通水利,对畿辅的水利屯田有很大贡献;杨涟从地方官做起,曾举全国廉吏第一;两人都是有实务工作能力,且刚正清廉。
  这样的官员,你就不能让他当言官,朱由校也不太需要魏征似的谏臣。而把他们放到地方去干实务,从效果上看,却是正确的选择。
  在山西的清屯充饷,杨涟干得很好。连死都不怕,还怕得罪人啦?
  但山西想要发展,却不容易,朱由校的办法也不多。矿产资源是丰富,但现在的技术条件,也没法大规模开采利用。
  当然,杨涟也没提出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是传统的封建社会的治理方式。
  朱由校批示完毕,也没告诉杨涟,他对某些晋商的打击计划。
  传统就传统吧,老百姓能吃上饭,不闹事儿,杨涟也算是合格了,别的事情用不着他去办。
  再拿起一份题本,却是贵州巡抚傅宗龙上奏请罪。
  显然,明军采取屯田戍守、封锁围困、以守为攻的策略,使安邦彥感到了恐惧和压力。
  趁着四方明军还未完成军事布署的时候,安邦彥率叛军突然渡过鸭池河,发动进攻,想要打破明军的包围。
  总兵鲁钦被困孤城,率部竭力抵御,借助于火枪和轰天雷,给予叛军以大量杀伤。
  叛军围攻不克,则给了明军调动反击的机会。
  傅宗龙派遣周鸿图、胡从仪率军先攻占沙河坝,然后连下广顺、定番(惠水)、青岩、白纳等地。然后亲自督战,在赵官屯杀死了安军重要头领老虫添。
  安邦彥眼见要遭到明军夹击,只得仓促撤退。而鸭池河防线,明军则失而又得。
  这应该算是先败后胜吧,朱由校沉吟着作出判断。但把安邦彥再次堵回去,并令叛军损失不小,说是大捷也不为过。
  明军的布署尚未最后完成,被叛军突破防线,也是情有可原。
  重要的是安邦彥害怕了、急躁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以守为攻、封锁围困、稳步进取的策略是正确的。
  敌人担心害怕的,那就一定要施行下去;敌人希望的,那就一定不要去做。
  朱由校不是军事奇才,但他会心理分析,懂得换位思考,更知道历史的大致走向。
  所以,他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并着眼长远,不以一次两次的胜负而改变初衷。
  提笔批示,朱由校对傅宗龙是勉励和赞扬。让他继续囤守之策,不要动摇。同时,他还会对鲁钦进行封赏,以奖赏他死战不退的功劳。
  刚放下题本,宫人入内禀报,孙元化前来晋见。
  难道是铸币的事情?朱由校猜测着,宣孙元化进殿。
  孙元化施礼拜见,呈上样币,脸上得意之色一闪而过,又故作矜持,垂身躬身静候万岁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