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人老不一定成精
司马聪盯着叔父怀里的婴儿,肥嘟嘟的笑脸,亮晶晶的眼睛,自己好像去摸上一摸。
“是不是很可爱呀?”司马微抱着婴儿,笑道:“这就是你的堂弟了,以后你可要照顾好他。”
“堂弟叫什么呀?”
司马微笑了笑,看向产妇,道:“我和夫人已经商量过了,这个孩子就叫暗好了,司马暗。”
年仅七岁的司马聪拱拱手,道:“堂弟看起来就聪明智慧,将来必能继承叔父一身衣襟传承。”
司马微点了点头,欣慰地看着怀中的婴儿。叹了口气,望向西北方向。
他第一次遇见黄月英的时候,正好是他带诸葛亮回自己家吃饭的时间。
黄月英和诸葛亮都很给面子,把自己所爱之人做的饭菜滴点不剩。
“师娘做的饭真香,比我家厨子做的饭还好吃……”黄月英的嘴好像沾满了蜜汁一样,哄得司马夫人摸着大肚子笑个不停。
食不言寝不语呀!司马微一边心里想着,一边好心帮着诸葛亮夹了点菜,惹得诸葛亮一脸嫌弃。
“他又不是自己加不了,要吃自己加。”司马夫人哼道。
“就是的。”黄月英附和道:“如果连这么好吃的饭菜都不想吃,那树皮树根还怎么吃得下去呢。”
“哈哈,姑娘玩笑了。”司马微笑道:“姑娘有所不知,诸葛亮的叔父已经替荆州刺史刘表会朝述职了,到时候恐怕这辈子没有吃上树皮树根的命了。”
“就是的。”诸葛亮不屑道:“树皮树根,要吃你吃呀。”
“哼!”黄月英当然不会因为诸葛亮这么说就去吃树皮的,但她说:“如果我吃树皮树根能够换来天下人都吃得上白米饭,那么我可以吃一辈子。”
声音虽然稚嫩却充满了坚定。
明明还是夏天,却有枯黄的树叶落下,在空中飘荡,被少年用筷子恰如其分地夹住,笑笑,张口,便要往嘴里送。
“你给我吐出来呀魂淡!”
呆了一秒的黄月英放下筷子,强行撬开了少年的嘴,把嚼了一下却并未因此成为两半的树叶甩了出来。
“好脏呀!”
还用少年的衣服抹了抹沾上的口水。
诸葛亮倒是没有嫌弃,笑道:“如果真的那么简单,我也可以吃一辈子的。”
敲了一下少年的头。
“笨蛋,哪会有那么容易的事情。”
“我有什么办法。”诸葛亮摆出一副爱莫能助的样子,道:“反正你也不打算吃,我不就得试一试,万一成功了呢?”
司马微眼中透漏出复杂。司马夫人笑笑,给他夹了一筷子菜。
饭后,看着诸葛亮被黄月英挥手拉走,司马微叹了口气,回到书房里,犹豫了一下,从暗格里拿出一本陈旧破损的旧书,再取出一沓却缝好无字的白纸。
司马夫人在窗外看着丈夫在灯火下拿毛笔写着什么,笑了笑,摸着肚子回到房里。
洛阳
大早,董卓与身边的官员们交流最近的“时事政治”,每个人鼻子上、脑门上都滞留着汗珠。虽然有天气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在于汉代的官服并不透气。没办法,立志为汉家培养一位好的继承人的丞相大人,心中的那点小骄傲是不允许他脱了上衣穿成屠户那样。
虽然没有李儒那么聪明,董卓也经常在朝廷之上献言献策。尽管和黄月英信中提到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着百分之七十的关系,但彻底完成那最后的百分之三十也离不开董卓长期治理凉州所得的经验。现在朝廷之上的官员,已经有三分之二成为了“亲董派”势力,在民间的声望虽然有人暗中诋毁,但也相当得民心。
原因很简单,不仅仅是因为丞相大人不持家不知柴米贵、董府发粮只多不少、做饭有时额外加肉,而且在和天子一同进餐时,董卓也很积极地帮助百姓。
解决的方法是——董卓皱皱眉头,对一旁刚刚动筷的女婿命令道:“文优,你去看看。”
“是。”李儒脸上苦笑地回答道。
不得不说黄月英是个很有心机……不对,是秀外慧中、冰雪聪明的人。她可并不是只为了给百姓发没有经过克扣的粮食,更主要的是这个方法大大拉近了朝廷的高官与百姓的距离。
董卓先不提其他,单论能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丞相,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将王允司马防等人任为“其他发放点”,使得小皇帝身边只有自己这一员“大臣”。
又因为小皇帝几乎每次都要来董卓这里吃饭(陪着李儒和新来的贾诩),其他官员们更是把董卓这里挤得“门不落雀”,董卓趁机加大了对“救济点”的投入,已经成为全洛阳最热闹的商业经济区。
其中不仅仅是拉拢、兼并其他商店,更是不断与朝庭官员交际,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力量。虽然李儒表示想要把那些没有真正才干的家伙们都丢到后厨那里喂猪。
终于等到早朝的到来,一切准备好了。
身为丞相的董卓引导百官拜了拜小皇帝,呼了呼万岁的口号,小皇帝也回一句众卿平身,这早朝就算是正式开始了。
“禀告陛下,当今饥民四起,秋收降至,记账和济粮的人手已经不足,请陛下发出招贤令,广招天下贤才,以备朝廷之需。”黑衣董卓,霸道披靡。
“臣等附议。”那些早就看不惯腐朽制度的武官以及成为“董卓党羽”的愚蠢文官直接附议道,大有帮助董卓怼皇帝的感觉。
“这”早就“成为董卓傀儡”的刘协表现得很犹豫,但内心其实已经笑开了花。尤其是想到董卓以后也要把朝堂之上这些只知道抱粗腿、随大众的“愚蠢官员”基本都换掉以后,真的是强忍着笑意呀!!!
王允、杨彪等士族大佬也很无奈,手下的这些官员基本都已经完全沉浸在“听丞相没错”的“潮流”之中,深深不可自拔。潮流这种东西,越是有人赶,越是吸引人去赶。
相视苦笑,却没有真正把这种小事当回事。直到听到小皇帝说
“宣朕旨意,下诏招贤,只问才干,不问出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