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共讨国贼
这使得周国的兵力,从三十余万,增长到四十多万,势力一下大增。
吴三桂在洛阳,对于耿仲明、尚可喜、满达海、勒克德浑得人的兵马进行整编,而后便意图夺取徐州,席卷整个北方。
为了争取时间,说是对清军进行整编,其实吴三桂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只是给了降军番号和编制,兵马依旧由各人统领。
这样能干保证清军的战力,避免动荡,使得十余万降军,立刻就能为周国所用。
当然,这样一来,也有隐患,便是周国对降军的控制力不强。
不过,眼下时间紧张,只能做一些取舍。
周国在政治上,恢复汉族统治,不过在军事上,除了拥有汉人组成的禁军之外,还保留了满清的八旗制度,以便统治蒙古、叶尔羌、满洲等部落的藩兵。
吴三桂在收复河套,出征西域的过程,为了笼络投降的胡人,便将大批蒙古人、叶尔羌人,编入了周国八旗中。
有这套制度在,虽说没有完全掌控降军,但是吴三桂相信降军也不会轻易背叛周国。
这时吴三桂整顿兵马,周国在洛阳之兵,以达二十万,足以震撼天下。
此时,周**略已定,吴三桂决定发兵。
赵铭主力在江南,山东、河北之地新占,人心不附,周国岂能放弃这样的诱惑。
洪承畴遂即进言,“大王征伐赵贼,当数赵贼之恶,传檄天下,而后发兵讨伐,方名正言顺。”
虽说眼下周国兴兵,目的在于扩张自身实力,但是自古征战,还是要讲个师出有名,谁代表正义。
虽说有时候正不正义,其实没什么作用,但是占据道德制高点,无疑能获得一定的加持,还有比原本更多的支持和同情。
吴三桂深以为然,耿仲明等人也道:“大王不畏权奸,讨汉贼以匡扶汉室,可谓名正言顺,天下必然响应!”
几人都是厚颜之人,已经将曾经的经历,抛于身后,当做没发生过一般,要从头开始,以匡扶正义自居了。
吴三桂大喜,遂即令洪承畴作檄文一篇,传檄天下。
九月初一,吴三桂集大军于洛阳东郊,设祭坛告祭天地,自称周王领兴明讨贼大将军,发布讨赵檄文。
兴明讨贼大将军,告天下军民,曰:昔日秦时,王室衰弱,赵高执柄,**于朝,指鹿为马,时人莫敢正言,强秦终二世而亡。及汉,吕后**,牝鸡司晨,以吕代刘,屠戮功臣,擅杀宗室,开外戚专权之先河,使天下心寒,至汉室将危,幸齐王刘襄发难于外,陈平、周勃响应于内,刘氏诸王,遂群起而杀诸吕,方有文景之治,汉武大略。前汉末年,天下又出王莽,谦恭卑让,迷惑天下,及其窃位南面,终使天下大乱。
本朝赵铭者,无父无母无兄无娣,出身微末。
昔日清军南侵之际,不思抗击,反窃舟山,戮忠臣,兼并义师,为其之果。
襄宗皇帝抗清之时,不击虏,反而师走南洋,违背国策,伤农重商,掘取海贸之利以自肥,使黎庶逐利,礼崩乐坏。
待,襄宗驾崩,满洲势微,又以忠义之姿,窃据神器,专横跋扈,排除异己,而后挥师北进,窃据朝廷抗虏果实,终废立皇帝,**于朝。
故有,舟山黄斌卿,虏至不降,为赵铭所戮。
福建南安人郑彩,反清拥明,为赵铭所杀。
富平王张名振,招集义师,力图恢复,抗清为国之名,天下共知,却身首异处。
大学士张煌言,直言正色,论不阿谄,流放万里,生死不知。
凡此种种,数不胜数。
是以赵贼名为大明摄政,实为汉之国贼。
此贼未成势时,有王莽之谦恭,窃据大权之后,恣行凶忒,残贤害善,有赵构之恶,擅行废立,意图以赵代朱,有吕雉之乱。
若天下落入此贼之手,则大明有秦亡之祸,王莽之乱,吕后之害,三百年基业,毁于一旦矣。
呜呼,值此天下沦亡之秋,忠义之士岂能坐视耶?
今日太上皇起于南京,为贼所困,周王辽东将门,大明石柱,世受皇恩,得南京诏书,岂容赵贼胡作非为,欺凌宗室。
既日,周王自领兴明讨贼大将军,携川、陕、晋、豫之众,大兵百万,直驱南京。
檄文所到州郡,封疆之臣,领兵之将,当各整义兵,共讨国贼,并匡社稷。
天下豪杰,有诛国贼,而得其首者,封万户候,赏万金,国贼麾下部曲裨将,有举义讨贼者,则前过不问。
国朝有难,七尺男儿,共举大义,举世讨之。
三百年朱明天下,忠臣不死,岂曰姓赵?
今日传檄天下,咸使知闻。
洪承畴一篇檄文,写得大气恢宏,颠倒黑白,吴三桂甚为满意,下令传抄千份,各处张贴,遂即大起马步大军二十万,号称百万之众,救援南京。
一时间,天下震动。
数日后,檄文传至南京。
此时,赵铭正围困朱以海,帐帘忽被挑起。
胡为宗大步走进帐来,行礼道:“殿下,河南急报!”
赵铭正看着地图,闻语抬起头来,沉声道:“洛阳被吴三桂吞下呢?这狗贼,前次窃据关中,摘了孤王多年抗清之果实。这次孤灭了阿济格,他又摘了洛阳,着实可恨!”
胡为宗低声道:“吴三桂确已吞了洛阳,并且于洛阳起兵,发布檄文,要征讨殿下!”
赵铭闻语,冷笑一声,“吴三桂还写来檄文?”
胡为宗遂即将一份布告呈上,“殿下观之,切勿动怒!不过奸贼颠倒黑白,肆意污蔑之语!”
赵铭皱起眉头,展开观看,只扫视一眼,便勃然大怒,怒不可遏。
赵铭气得浑身发抖,破口大骂,“这是何人所书?”
胡为宗道:“据说是洪承畴呕心沥血之作。”
赵铭闻语被气得发笑,“洪贼有何脸面,书此檄文,孤定亲手戮了此贼,方解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