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

  第四十七章孔家南宗
  吴与弼说道:“臣观贝大人言行,就知道这个月食应该是十拿九稳的。”
  吴与弼也是不懂天文学,他在少年的时候,是读过几本天文学的著作。但是仅仅限于读过而已,并没有在上面有些建树。
  甚至少年时候读过的一些书,而今也忘的七七八八了。
  更多的天文学知识,是他在这一场新历与旧历的争论之中,他自己临阵磨枪的学习的。只是他虽然不懂天文,但是懂人心
  新历与旧历之争,本质上辟雍殿之争的余波,而今皇帝用衍圣公杀鸡儆猴,谁还敢说些什么。
  自然没有人敢继续说些什么。
  再加上贝琳的文章,吴与弼虽然看不大明白,因为里面有太多数字与星象记录,但是却能看出来贝琳的信心。
  “只是,天文之学,从来是朝廷所禁,而今宣告天下,臣担心有不轨之徒,枉称星象,于朝廷不利?”
  朱祁镇轻轻一笑说道:“朝廷治乱,岂能这些小事上。这天文之禁,是时候该解开了。”
  说到这里,朱祁镇一阵恍惚。当初被他想了不少办法,最后被杨士奇给挡了回来的事情,而今是他一句话的事情了。
  就在朱祁镇与吴与弼商议的时候。福建岳山书院的山长,孔希路遇见了他这一辈子最大的惊喜。
  孔希路就是南孔当代的家主。
  只是比起北孔世代显赫的位置,南孔就显得落魄多了。
  自宋亡之后,南孔六代嫡支都没有出仕,在衢州也是一个一般人家。甚至称不上大族。在洪武初,孔希路的爷爷那一辈,有人当一个知县,后来又落魄了,一个当官的人都没有。
  不过,比起北孔,南孔倒是有孔子的家风。
  南孔的家风严谨,而且孔家的人纵然不能出仕,也是读书不辍。很多人都到处教书为业,倒是培养了不少人才。
  孔希路就是走这样的道路的,科举不成,就以教授弟子为业。也是有些名声的,被人聘请为福建岳山书院的山长。而这个岳山书院,也不是官办的,不过是福建这里文化底蕴好,好几个大家族联合办的一个书院,教授的也是本地弟子。
  其实对应后世的标准,大抵是一个小学的规模。有几百学士,从启蒙到考秀才的,各个学习阶段的都有。
  孔希路得到的报酬也并不多。
  日子过得也很是清贫,不过,品行很受当地尊重。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夫子。
  孔希路觉得他这一辈子大抵就这样过去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日福建巡抚衙门居然亲自走上门来。让他继承衍圣公的爵位。
  一时间老先生满脸通红,一口气几乎喘不上来。好一阵子才算是平静下来了。
  说实话,南孔的人,小时候都想过如果衍圣公之位还在我家。
  但也是想想而已。
  万万没有想过,这一件事情会真正的发生。
  这简直是一步登天,且不说那破天财富,单单是世袭衍圣公的荣耀,孔子嫡脉的影响力,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抵挡的。
  听闻皇帝召见,为了速度要他海路入京,这老爷子不顾自己五六十岁高龄毅然乘海船到天津,不过为了万无一失,他带上了自己的儿子,孔议一起入京。
  先到泉州。却见泉州港上船只几乎将海岸给填满了。这是福建主要的港口之一,不仅仅要负责对外贸易,还有去夷州府的船只,大多都是从这里出发的。故而泉州港是非常拥挤的。福建巡抚已经多次提出要再开一个港,要么让泉州在附近再找一个新港口。
  朝廷还没有议定。
  孔希路一辈子都没有乘坐过海船。
  这也是大明百姓对海船的普遍印象,虽然大明已经开海二十多年了。依靠海上吃饭的人,大体有千万之众。
  但是依旧有大部分百姓,将海上视为畏途。
  即便是福建这样有航海传统的地方,也是没有办法的才去跑海。
  孔希路更是一个保守之极的人,所以船一出海,孔希路父子就每一个人都抱着一个木桶,稀里哗啦的吐了出来。
  甚至连胆汁都吐出来了。
  更不要说,在半路上遭遇了一次不小的风暴。
  船只更是颠簸不已。
  或许这种程度的颠簸,对于水手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但是对于孔家父子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考验。
  就这样近半个月才来到了天津港。
  这要感谢,这是秋风渐起的时节,可以是顺风顺水。
  当然了,这一切的顺利到了天津变得不顺利起来。
  首先船只不能直接入港,而是要停泊在海上等上两日,原因很简单,一年两趟的漕运到了。
  百余艘大船以此停靠在大沽口,将所有船位都占满了。
  这些百余船都是大船,少则装载万石,多则两万石。一次就是二百万石上下。所以这些船只靠岸装卸,就需要十天半个月。
  只是孔希路却不愿意等下去了,他担心夜长梦多。如果因为他去得迟了,将到手的爵位给丢了,他抹脖子的心思都有了。
  故而,他这怕水的,鼓起了勇气,让几个水手架着一叶扁舟,与他们父子一起去港口。
  之前,远远看过去,这些船只大。
  对这个大还没有什么概念,当小船靠进这些船只的时候,孔希路就觉得他看见的不是一艘船,而是一座移动的山岳。
  特别是靠近这些船只的时候,仰头向上看,只能看见船舷,连桅杆与船帆都看不到。
  有圣旨为证,水师的人也没有难为他们,而是暂停装卸,让他们上岸。
  孔希路却有一种不认识这个世界的感觉。
  从南方运过来的稻米还是带壳的。装在一个个麻袋之中。
  这倒是在孔希路预料之内。
  毕竟一般来说,从南方运过来的新粮,是不会直接发卖的,而是先储存在仓库之中。等到三年之后,才被拿出来发卖。然后将新粮存在粮仓之中。
  这样的话,不脱壳的稻谷更好,因为保存的时间更长一点。
  在孔希路想来,而今应该是一个个大汉光着膀子,扛着一包包的粮食,走在悠长的栈板之上,运输下来。
  但是实际上他看到的,一个个架起的高架,然后下面有一个个滑轮,因为海船比平地上高,所以只需将粮食挂上滑轮,轻轻一推,就下来了。
  然后下面的人将这些粮食卸在车辆之上,然后马匹直接拉着马车走在铁轨之上,拉着就走远了。
  这也是少府体系对外技术输出。
  大规模使用滑轮与铁轨,其实遵化铁厂之中开始的。而后在朱祁镇的推动之下,以京师为中心,向四方扩散。
  而天津港口也是一处运用最多的地方。
  就是因为距离北京近,很多问题都可以去宫中请待诏。
  朱祁镇这么多年,陆陆续续封了一百多个待诏。都是各方面的专家,但是而今活着的只有九十多个。
  无他,但凡能在一方面被同行认可,定然是德高望重的人,既然德高,年岁也会很高,不假天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孔希路在南方长大,不是没有见过港口,只是而今这个港口,让他有一丝惊惧的感觉。
  特别是刚刚从泉州港来,泉州港与天津港,简直是两个世界。
  孔希路虽然见微知著的本事,但也感觉到北方正在酝酿一种变化,只是这种变化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发展,会对他,还有孔家南宗,带来些什么。一时间他却揣测不清楚。
  这种不清楚让他很是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