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

  第一百四十三章摸底
  朱祁镇将话说到这份上了,张辅还能说些什么,说道:“臣遵旨,只是臣请给杨洪一点时间。”
  朱祁镇自然知道,这样的行动,很不妥。甚至可以说有一种任性的感觉。
  大明放弃开平,大宁已经十几年了。
  十几年之间,可以说是沧海桑田。
  虽然长城以外一二百里的范围内,大明还保持着自己的控制权,但是对开平与大宁已经鞭长莫及了。
  甚至朱祁镇从锦衣卫的情报之中,已经有不少蒙古部落在两处放牧了。只是一方面各大部落不敢轻易触犯大明,而且蒙古部落都是游牧,有时间也摸不清楚在这里放牧的部落是那些。
  所以杨洪带着万骑北上,很可能遭遇战事。
  甚至如果瓦刺翻脸的话,杨洪全军覆没也未必不可能。
  朱祁镇心中翻来覆去的想。
  他为什么不敢与也先翻脸,原因是他心中没底,开战容易,但是打成什么样子,朱祁镇心中很是忐忑。
  大明与瓦刺之间和平持续了快三十年了。
  上一次大战,还是忽兰忽失温之战。
  这么多年来,瓦刺军队有什么变化朱祁镇并不知道,大明军队有什么变化,倒是明白的很。
  但是总体来说,即便是审慎如张辅,对瓦刺其实还是有一种蔑视的。
  毕竟是手下败将。
  但是历史上土木堡之变,却让朱祁镇将瓦刺军队的战斗力在他心中提高了两个台阶。
  朱祁镇觉得自己没有底气与也先翻脸,原因就在于,也先了解他的军队,但是朱祁镇并不了解自己的军队。
  仅仅是通过文书奏折了解的军队,在打仗的时候,会打成什么样子?朱祁镇心中真不知道。虽然朱祁镇很信任张辅,也信任张辅的判断。
  但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朱祁镇怎么就能寄希望于张辅一个人的话。即便是张辅乃是大明第一名将,朝廷的柱石之臣。
  也是一样。
  所以,他想摸一下底。
  不为别的,看大明骑兵到底行不行。
  他甚至希望杨洪这一次出塞能遭遇一场大战,看看大明边军的成色如何。
  宣府,大同,乃是京师左右大门。是边军之中最精锐的。而杨洪又是被张辅等人一力推荐的大将之才。
  如果杨洪带着万余精骑,都不能从草原之上,全身而退。朱祁镇就必须重新调整自己对勋贵的政策了。
  杨荣当初在朱祁镇面前说过的话,不知道多少次在朱祁镇心中反复重现。有时候朱祁镇想,杨荣所言未必没有道理。
  朱祁镇说道:“为什么?”
  张辅说道:“因为杨洪本部没有万余骑兵,必须从大同各卫抽调。”
  朱祁镇听了,顿时有些尴尬,说道:“就让杨洪准备吧,准备好了上报朝廷便是了。”
  大明并非没有纯骑兵军队,比如三千营,就是纯骑兵。但是这些军队都在京营之中,地方上的卫所大多是马三步七的规格。
  一个卫所虽然有成建制的马队,但是更多是步卒。
  朱祁镇想要杨洪抽调万骑,必须将附近好些卫所的骑兵都集中在一起才行。
  这种从各卫抽调出来的骑兵,固然是精兵强将,但是如果不加以整合的话,就是一盘散沙,如何能打得了仗。
  所以,张辅请给杨洪一点时间,却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朱祁镇虽然有些尴尬,但是见张辅并不反对,心中反而踏实多了。朱祁镇这些年锻炼下来,对军队能不能打。其实并不大了解。但是对一个人心思的判断,却有几分渐入佳境。
  张辅虽然有些反对,但是却并没有太多的担心,这就说明,张辅个人判断,这样一次军事行动,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不是张辅判断一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张辅对大明军队的了解定然在朱祁镇之上。朱祁镇心中压力也减轻了许多。
  毕竟就朱祁镇本人,也不想弄出大明万余精骑,魂断大漠的大新闻来。
  朱祁镇又问道:“武学情况怎么样?”
  张辅说道:“已经有不少学员已经达到了袭爵的标准。”
  朱祁镇说道:“而今天气不错,朕要校阅武学学员,英国公速速去准备吧。”
  张辅说道:“臣遵旨。”
  校阅武学也是朱祁镇摸底行动之一。
  毕竟对九边的情况,朱祁镇只能让九边来一次出塞行军来考察一下,对于京军,朱祁镇更愿意亲眼看看。
  特别是他用尽心力培养出来的未来的将才。会是什么样子。
  朱祁镇看了看外面的天色,说道:“择日不如撞日,不如就今日吧。”朱祁镇忽然生出了突然袭击的心思。
  张辅脸色比变,说道:“臣遵旨。”
  朱祁镇立即安排石璟与李大川两人安排宿卫,也没有多带人,不过乾清宫三百侍卫护卫之下,还有英国公,成国公,保定侯,丰城侯四位的护卫,大概有五百人。立即出了宫。
  当然了,这也是皇宫距离武学距离相当之近。而且武学之中数千学士在,足以护卫朱祁镇的安全。
  毕竟这些人都是从大明各地的卫所之中而来,如果这些人都不忠于大明,大明也不会拖到二百多年后才亡。
  一到武学,就见一个身穿蟒袍的老太监排众而出,用尖锐的声音说道:“老奴拜见陛下。”
  朱祁镇翻身下马,说道:“刘公公请起。”
  对于这个老太监,朱祁镇却是非常尊重。
  不仅仅因为他是太皇太后推荐的人,也是这个老太监的履历。
  如果真有一个人物模板来套他的经历,就是大内高手。
  他叫刘永诚乃是直隶人,十二岁入宫,因为弓马好,成为太宗皇帝的随从之一。跟随太宗皇帝数次北征。
  当时朱祁镇就知道刘永诚一定是高手,原因很简单,太宗皇帝弓马都很厉害的。而且太宗皇帝本身也不是那种坐镇后方的大将,喜欢亲身陷阵,不管是忽兰忽失温之战,还是在夹河大战之中,太宗皇帝都有身先士卒的表现
  特别是张辅之父张玉为什么会死,不就是失去太宗皇帝踪迹,反复冲进南军之中寻找,最后力战而竭。
  所以,刘永诚作为太宗皇帝的随从,又以弓马闻名,定然是太宗皇帝亲身亲卫之一。能活下来,就是不容易。
  当然了,如果单单是弓马厉害,朱祁镇虽然看重他的功劳,但也不会太看重。
  原因很简单,老不以筋骨为强。
  不管刘永诚当初多么厉害,但是而今上了岁数了,早已过了冲阵搏杀的年纪了。刘永诚能脱颖而出,更是因为他带兵有方。
  宣宗征讨汉王,还有讨伐兀良哈。刘永诚都是亲与的。
  更更重要的是,刘永诚乃是宣宗亲卫,也就是御马监实质上的控制。
  御马监所有部队,对皇帝来说,乃是亲军之中的亲军。最贴身的军队,一直在刘永诚手中,而刘永诚虽然很少在慈宁宫出没。
  但是满朝上下都知道他乃是太皇太后的人。
  有御马监在,太皇太后想做什么,从来没有阻碍。
  在朱祁镇成婚之后,太皇太后也抽一个时间,将刘永诚交给了朱祁镇。准确的说,将御马监各部人马彻底交给了朱祁镇。
  而是这个时候,朱祁镇才知道有刘永诚这个大太监。
  太皇太后当时就说了,你要是觉得金英为难你了,你想杀就杀了,但是刘永诚却不一样,天家的亲军还是需要用人统领的。
  朱祁镇这才知道,太皇太后一直按着刘永诚,就是不想让他陷入双方摩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