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董家的新成员
她一边给儿子喂奶,一边瞅着儿子那稚嫩的小脸。
她没有董长河会算计,董长河的话她也只是听了个表面。
以至于后来她是真的发自真心的对待雪儿好了。
此刻她咬了咬牙点头道“好,妾身都听郎君的!”
董长河松了一口气,摸了摸儿子的脑袋“这孩子是越来越能吃了,也越来越胖了,长大了可别长成一个胖小子才好!”
“儿子这是奶膘,断奶后就会瘦下来!我们成泽随了郎君,长大了一定会如郎君一样丰神俊朗的。”云氏慈爱的盯着自己的儿子看。
董成泽那乌溜溜的大眼珠,在灯光的映照下更加的黑亮有神,他狠劲的吃着自己的口粮,不知道自己的爹娘现在就为他打算那么多了。
懵懂的看向盯着自己的母亲,间或松开口粮,“喔喔”与父母说两句。
那可爱的小模样让董长河夫妻爱的不行。
翌日董长河下午才回来,并带回几个下人。
长海县地处北方,有些官员犯了法流放,除了流放到南蛮之地的,就是流放到北边的苦寒之地。
也有一些有门路的,会流放到长海县的盐场做工。
因而此地的官牙里有不少这样的犯官家的家仆出售。
董长河这次本打算买一些普通的下人回来,但是赶巧人牙有从犯官家出来的家仆卖。
董长河咬牙全部买了这样的下人。而没有看那些普通的下人。
说起来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犯官家的下人都是经过正规调教的,而且每个下人都有些自己的本事。
这些人他们曾经的主家一般不可能再次步入官场了,也就断了他们最后的念想。
因而虽然贵一些,可是用着顺手不说,这些人还十分的懂规矩,且都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今日董长河到县衙办理房契,谈到想买些下人,顺便找教养姑姑的事情。
冯县令说“长河,你就是一个有福之人,正好官牙来了一批官奴,其中有不少得用的人才。
现买下人调教比较麻烦,还不如买这些现成的官奴,贤弟用着也放心。”
按说冯县令是不管这些的,主要是这批仆人中有一个人做过大管家的,人不错,他的妻子也正好是个教养姑姑。
这两个人他认识,也曾打过交道。
董长河被说动了,于是他卖了冯县令一个人情,将人买下。
冯县令也高兴,又一句话为董长河省去了六十两银子。
本来买这十九个下人,官牙的价格是一百九十八两。说起来还是他占了便宜。
其中经冯县令介绍的管家是一个中年男人,这个人姓邹,他给雪儿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精明干练,人虽长的一般,但是那身上的精气神十足。
他的脸上偶尔显出落寞之色,但是不难看出,他却是个对生活抱有热忱的人,也丝毫看不出有嫌弃自己到了一个小户人家的样子。
他的妻子吕氏,不愧是做过教养姑姑的,人比较严肃,打扮的一丝不苟的,不喜欢笑。
这对夫妻不过都是将将步入不惑之年,但是唯一的儿子却在被卖的过程中,身染恶疾急急地去了,儿媳因此也跟着一命呜呼,只留下一对儿儿女,成为两口子的唯一念想。
孙女八岁,名叫邹巧儿,做过小姐身边的小丫鬟,是个谨慎的小姑娘。
孙子六岁,名字很好听,叫邹墨砚,曾在小少爷身边做过小书童,还识得一些字,看上去就是一个机灵的。
如此邹管家依旧做董家的管家,住处就安排在寿康院的西厢。
邹墨砚安排在前院做书房的侍墨小厮,将来用作董成泽的书童。
而邹巧儿则给了雪儿,做雪儿的丫鬟。
吕姑姑则做了云氏的管事姑姑,并兼着给雪儿做教养姑姑。
正院门房安排的是年过半百的张福,这个人也是做过大户人家门房的,人比较憨厚知礼,看上去有些一板一眼的样子,妻子早就过世。
儿子张东祥是个赶车的,妻子张嫂是个厨娘,人干净利索。二人只有一个两岁的儿子,叫张小龙。
如此,张东祥仍旧给董家赶车,长嫂则作为董家一家四口的厨娘。
后院门房安排的是李四,妻子李嫂,这两人也比较可怜,李四是个不能生养的,唯一的希望就是到老的时候,主家可以给其夫妻养老。
董长河见这对夫妻不是奸猾的,就买下了。
李嫂专职给家里的下人和长工做饭食。
至于后院的西厢则让专职伺候家畜的,已经是而立之年的金子夫妻入住。
金子不但是大户人家专职伺候马匹的,他还会一些木工活计,人看上去有些木讷,但是眼神却是周正,没什么小心思的样子。
这样董家的家畜就交给金子伺候,修个房屋,铺个砖瓦什么的他也可以兼职处理。
金嫂是个开朗利落的妇人,擅长女红、织布,董长河暂时安排她在浆洗房做事,为一家人浆洗衣物。
他们有一对儿儿女,女儿十二岁,做过丫鬟,名字也好记,叫金梅。
规矩不错,目光清澈。
她就安排给云氏,归云氏使唤。
至于小子十岁的金虎,也会一些木工,就让其跟他爹金子一起伺候牛羊,帮助打扫家里的庭院,大了再另行安排活计。
同时董长河还买了三个长工,老王伺候过主家的果树,可以帮助董长河打理家里的果园。
老刁是在主家伺候花木,打理鱼塘的,如此董家的花草以及荷塘和养鱼,就交给老刁了。
最后一位长工老周是在主家做庄头的,对于伺候各种品种的庄家颇有见地。
人是个踏实能干的,还识字,会算账。
因而家里的土地就交给他做管事的了。
这三人年龄不一,各种原因都是孑然一身,董长河用着也放心。
最后是两个护院。
说起来董长河一开始的时候真的没打算买护院,还是冯师爷言道树大招风,这才让董长河下定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