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刘家的心思

  虎啸城,安塞州核心地带的一座大城。
  当来自大端的战鼓和马蹄声远远响起,虎啸城的百姓许多人生平第一次嗅到了硝烟的味道。
  人心惶惶,便欲仓惶北逃。
  战争对黎民来说,向来都有一种公平的残忍。
  但随着一只军队急速赶到,即使再胆小的人,都悄悄多了几分留守的底气。
  只因来的,是暴雪狼骑军,是武国公赫连青山。
  军队的威名从来不是靠嘴巴吹出来,而是靠实打实的刀枪一下一下打出来的。
  暴雪狼骑军就拥有着这样的威名。
  最直观的例子便是,当暴雪狼骑军的军旗和赫连青山的旗帜在虎啸城头上缓缓支起,来势汹汹的大端征北军,便选择了暂时回到虎啸城南面被他们占据的青木城。
  比起城中百姓欢喜雀跃,赫连青山却并无太多喜色。
  渊皇新立,自己作为匡扶有功之臣,深得重用,这一仗就需对得起这份重用。
  如何对得起,守住只是最基本的。
  只要是城池攻守,赫连青山都喜欢坐在城头,似乎坐得高,就能看得深远一些。
  在他例行巡视完军营之后,依旧坐上城头,眉头已深深锁起。
  小声呢喃道:“骄兵之计?”
  一个亲卫匆匆跑来,“将军,幽云州节度使慕容承求见。”
  嗯?
  赫连青山眼珠子一转,“请他上来。”
  亲卫正要转身,就听见身后赫连青山又开口,“算了,我去迎他,带路。”
  比起对陛下的匡扶之功,又有几人比得上这个曾经韬光养晦的慕容承呢。
  虎啸城的北门外,是暴雪狼骑军的军营。
  在军营的更北方向,也有一片军士列阵,领头的慕容承穿着铠甲,系着黑色披风,坐在马上。
  马儿温顺地轻轻踢踏着马蹄,慕容承始终面带微笑。
  这份笑意,一是送给曾经的自己,在这场豪赌中,最终大获全胜。
  靖安侯,单就这个靖字就能让慕容承高兴许久,更何况,陛下的封赏旨意中,还有一个更令人艳羡的词,世袭罔替。
  笑意另外一层意思,自然就是对如今北渊军方第一人的尊重了。
  当他看见赫连青山快步走来时,脸上的笑容便更甚了。
  翻身下马,恭敬行礼,“幽云州节度使慕容承,见过大将军。”
  从职位到爵位,如今的慕容承都要比赫连青山低上一头。
  赫连青山身形一晃,迅速出现在慕容承的身旁,扶住他弯下的身子,笑着道:“昔年长生城一别,慕容大人风采依旧啊。”
  寒暄几句,赫连青山便领着慕容承进营中大帐坐着聊。
  转身之际,赫连青山瞥了一眼那些静默不动的军士,心中暗赞。
  大帐中,慕容承直接说明了来意。
  知晓赫连青山奉命御敌,故带着幽云州一万精兵前来,略尽绵薄之力。
  守在赫连青山身旁的一个亲卫眉头一皱,正要开口,赫连青山冷面轻喝道:“下去!”
  慕容承恍若未见,笑着说道:“为了不打扰大将军指挥,特命犬子领兵,帐前听令,大将军有需要尽可吩咐。”
  赫连青山心中对慕容承的评价又高了几分,冲他一拱手,“如此便是却之不恭了。”
  慕容承吩咐身边的亲卫一声,“去请大公子进来。”
  不多时,慕容克快步走入。
  比起先前的颓丧落寞,如今的他已经渐渐恢复了精气神,更有些意气风发的味道。
  右手断肢处,也被慕容承花费许多心思命人做了一只铁手。
  他看着上首端坐的赫连青山,面露崇敬,单膝下跪行礼,“慕容克拜见大将军。”
  赫连青山的目光不着痕迹地从那只断手上飘过。
  自从当日元焘到军营找了他之后,他便开始搜集裴镇在幽云州的资料,自然也知晓这只手因何而断。
  一只断手,就是一段解不开的香火,就是慕容家免死一次的金牌啊。
  心里这般想着,面上自然带着尺度刚好的笑容,“起来吧,年少有为,英姿勃发。不过若暂居我麾下,就得听我号令,令行禁止,违令者斩,能做到否?”
  慕容克沉声道:“能!”
  “那就下去听令!”赫连青山吩咐一声,“来人,去接应幽云州的袍泽布置营帐!”
  慕容克兴奋地跟着赫连青山的亲卫出了大帐。
  “如此算来,此地出自幽云州的队伍,已有三万人,慕容大人忠心为国,奋不顾身,本将佩服。”
  赫连青山笑看着慕容承,不知他能否听出自己隐藏的意思。
  慕容承从怀中掏出一张纸条,递给赫连青山,笑而不语。
  赫连青山打开一看,上面写着的,是慕容承对于锦宁州异动的判断,和刘家有可能试图呼应入侵的大端兵马,归顺大端的猜测。
  果然是个人才啊!
  赫连青山想起今天一早,被一封极其隐秘的渠道送来的陛下诏令上的内容,跟慕容承所言几乎不谋而合。
  慕容承道:“既然我幽云州暂时用不着那么多兵了,自然要将兵力用在该用的地方。”
  二人相视一笑。
  不多时,赫连青山亲自送慕容承出营,并加派了一队暴雪狼骑军护送慕容承返回幽云州。
  望着远去的队伍,赫连青山叹了口气,天下豪杰何其多也。
  青木城的城主府中,黄大兴和杜若言正围着一张地图细细琢磨。
  看了半晌,各自心中都有了盘算。
  坐回椅子上,杜若言端起茶杯一口灌下,喉头滚动,吞入腹中,砸吧一口,意犹未尽,他看着黄大兴,“刘家值得相信吗?”
  黄大兴伸了个懒腰,“有迹可循,道理上讲得通而已。要说相信,总得交个投名状啥的吧?”
  数日之前,他们在攻破雄州,兵锋朝北,迅猛推进之时,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使者。
  来自锦宁刘家的一个实权长老。
  北渊和大端对峙,情报渗透这么多年,有些事情自然不陌生。
  更何况刘家这种延续百年的豪族。
  所以黄大兴和杜若言亲自接见了这个长老。
  然后便听得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虽然隐隐有些猜测,但当时从那个长老口中说出来时,我还是震惊得很啊。”杜若言回忆起那日的交谈翘着腿感慨一句。
  “是啊!”黄大兴附和一句,“谁能想到在北渊堪比六族的刘家,竟会想着借机献土,归顺我朝。”
  “比六族还是差远了,老黄,你太高看刘家,也太低估六族了。这刘家,顶多就是六族的一个旁支。不过是因为北渊独特的政体,才能让他们有独占一个甲字州的机会。”
  杜若言看着黄大兴的脸色,“不信?你看看刘家独霸锦宁州这么久,一直试图向西扩展势力,成功了吗?一个小小的幽云
  州就死活拿不下来,刘家真有吹嘘的那么厉害?”
  事实往往最具说服力,黄大兴想了想,也不得不承认,“那你的意思是,你倾向于相信他们?”
  “按照那位刘长老的说法,他们刘家跟北渊二皇子勾搭,事情败露,更有和慕容承之间多年的旧怨。如今那二皇子身死,慕容承得势,必将反攻,刘家不得不考虑退路了。但这些原因是不够的。”
  杜若言没有直接回答黄大兴的话,而是以重新梳理的方式,和黄大兴一起来分析。
  黄大兴点了点头,“的确,能够延续一百多年的家族,大小风浪见得还少?这等押注站队失败,放在我大端的确是难办,但在北渊的政体下,却是自保无忧的。”
  杜若言竖起一根手指,“但是,他们说的另一点,却让我有了几分相信。”
  黄大兴粗壮浓密的眉毛一拧,“你是说云落的事?”
  杜若言沉声道:“不错!按照刘家的说法,他们曾经对云落下手,试图挑拨那位年轻渊皇和慕容承的关系,云落也差点身死。虽然明面上似乎并未暴露,但却一直有隐忧。以那位年轻陛下和云落的生死之交,一旦事败,等待他们的,必然是雷霆万钧的镇压。”
  杜若言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更何况,刘家先祖的确是我南朝之人,综合这些,似乎此番决定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但是,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黄大兴不由自主地压低了嗓音,“这就是一个局。”
  黄大兴的猜测也不无可能,刘家的理由足够充分,也足够合理,但越是充分,越是合理,就越有可能是人为设计的。
  这些设计的目的,就只有一个,将征北军吃下。
  那时,演这一出大戏劳苦功高的刘家,或许就顺势被那位年轻陛下既往不咎,甚至可能重新赢得信任。
  杜若言沉默思量了一会儿,“自是有可能的,所以,投名状很重要。”
  黄大兴颔首认同。
  表面看,二人在这儿废了半天口舌,最后得出的结论和黄大兴最初的想法一样,似乎白忙一场。
  但事实上,这样的结论和最开始的结论,已经有本质上的区别。
  经过这样的梳理,二人不仅能确认接下来的应对,同时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默契地保持镇定,把握其中的分寸。
  二人又密议几句,商量出了一个方案,命人去交给刘家留下的联络之人。
  杜若言抻了抻腿脚,“说完了这边,就该说说那边了吧?”
  黄大兴鼻孔中喷出一阵粗气,“这他娘的赫连青山来得也太快了!”
  灵州大营,旌旗依旧飘荡,座座营盘整齐干净。
  在乌先生的提议下,灵州大营上空,依旧飘荡着王思凌的旗帜。
  关于那天的真相,暂时都被一个演武的借口掩盖了起来。
  一骑自北面而来,典型的草原骑兵装束,在营门口停下,说有书信要交给云公子。
  消息传到云落耳中,他悄悄换了个偏远角落的帐篷,见到了那位信使。
  信使将一封书信呈上,然后便告辞离去。
  云落只一扫信封,面色就微微起了变化。
  一旁陪同的陆琦关心道:“怎么了?谁的信?”
  云落站起身来,望着北面,“鲜卑铁骑共主,吴提。”
  看样子,原本拦路的灵州大营,或许将面临被两面夹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