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本侯就知道是这个结果
赵括继续开口道:“燕国是可以灭掉的,这个我们所有人都知道。
但我们知道的事情难道其他诸侯就不知道吗?
他们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来援救燕国的,尤其是齐国和秦国。
与其要在征伐燕国的时候同时和秦国齐国对抗,倒不如先解决了秦国或者齐国。”
蔺相如道:“如果进攻秦国或者齐国,这两个国家必然要和大赵死战到底。
但如果进攻燕国的话,即便秦国齐国会援救燕国,他们也不会为燕国死战到底的。”
赵括叹了一口气,道:“我刚才不是说了吗?
灭掉燕国会让大赵成为整个天下的众矢之的。”
蔺相如道:“不可能。
就算会,天下诸侯之中除了齐国还保有足够的精锐,其他的国家都已经被大赵在过去的几年里打得元气大伤,根本无需担心。”
赵括看着蔺相如,道:“文信君可能忘了,就是这些你看不起的国家送给了大赵一场高唐之败,还有一场宜阳之败。”
蔺相如毫不示弱的看着赵括,道:“武信君也可能忘了,现在的大赵每一年都在变得更加强大,都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大赵了。”
终于,太后轻咳一声,道:“好了,两位卿家不必争论了。”
大殿之中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知道太后已经准备要做出决定了。
太后将目光看向平原君,道:“平原君你怎么看?”
平原君不紧不慢的说道:“老臣对此并没有任何意见,还请太后裁决便是。”
平原君这句话说出来,大殿之中的所有人都露出惊愕表情。
众多周知,平原君一直以来都是武信君赵括的忠实盟友,在各种军事会议上都是力挺赵括的。
但今天平原君居然说“请太后裁决”,这听起来似乎是在尊重太后,实际上的真正意义是放弃了对赵括的支持。
下一刻,众人的目光就都落在了赵括的脸上。
赵括一脸的“震惊”和“不可思议”,盯着平原君,嘴唇微微颤抖,看上去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太后的眼底闪过一丝微不可查的笑意,淡淡的说道:“老妇觉得,武信君说的话确实是很有道理的,但文信君所言更得老妇之心。
所以这一次老妇打算用文信君之计,直接发大兵攻灭燕国,以显大赵之威!”
太后一锤定音,选择了蔺相如攻伐燕国的计策。
又是几道目光落在赵括脸上,赵括继续着刚才的“震惊”和“错愕”,没有开口说话。
蔺相如站了起来,朝着太后行礼:“老臣多谢太后赏识,另外老臣还想要推举武襄君廉颇作为伐燕主将,不知太后可否恩准?”
太后道:“好,那就以武襄君作为主将。
诸卿若是没有异议,那就都散了吧。”
太后话音刚落,赵括就直接站了起来,朝着太后行了一礼,第一个快步走出大殿,留给其他人一个远去的背影。
走出大殿之外,赵括不由揉了揉脸颊。
演员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刚刚才装模作样的演了一会,赵括觉得自己脸颊的肌肉都有点僵硬和酸痛了。
“唉,为什么要选燕国呢?”
赵括轻声嘀咕了一句,一边下台阶一边摇头。
在赵括看来,要灭国,可以去灭掉魏国嘛。
要征服土地,秦国或者韩国他不香吗?
要打击将来的挑战者,那你就去打齐国啊。
燕国看似不错,但实际上是一个最烂的选择,这只会让天下诸侯团结起来继续对抗赵国。
虽然赵国很强,但和别的国家一对一单挑不好吗,干嘛非要一挑六?
但赵括也知道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是自己所能够改变的了。
事实上,赵括也不想去改变。
今天的这场“失败”,虽然选择上出了点意外,但结果来说完全就是赵括所想要的那种失败。
“只能希望廉颇真的已经吸取了宜阳和高唐两场败仗的教训,真的能够重新奋起击败匡梁吧。”
赵括坐上了马车,在细密的小雪中离开了赵国宫城。
这一幕自然也落在了跟在赵括身后走下台阶的其他赵国重臣眼中。
平阳君轻声对着身边的平原君道:“兄长,武信君看来是真的生气了。”
平原君有些好笑的瞪了平阳君一眼:“这不就是你之前给为兄出的主意吗,难道你现在还后悔了不成?”
平阳君道:“后悔倒是不至于后悔,只是有点担心他会不会报复我们?”
平阳君也是见识过赵括怎么收拾虞信和韩徐为的,心中对于赵括的手段还是相当忌惮。
平原君摸着胡须,淡淡的说道:“应该不会,眼下蔺相如那边才是武信君最大的敌人,更何况我们今日也并没有反对武信君的意见。
以武信君的智慧,他只会更加注重和我们之间的联络,而不是反过来和我们作对。”
平阳君这才松了一口气:“那就好。”
说完这句话之后,平阳君突然又开始得意起来。
就算你是名满天下的头号名将武信君又如何?
没有我们这些血脉纯正的赵国王族支持,你想要做什么都做不了!另外一边,蔺相如、廉颇和周少奋也是并肩而行。
廉颇看着蔺相如,道:“谢谢。”
蔺相如笑了起来,白色的胡须在空中颤抖:“这一次你可别再输了,老友。
不然的话老夫以后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廉颇重重的哼了一声,道:“开什么玩笑,这一次怎么可能输?
老夫一定会把燕国拿下,让世人重新认识到老夫的实力!”
蔺相如收起笑容,看着赵括那辆逐渐远去的马车,缓缓说道:“那就再好不过了。”
其实蔺相如也知道,在军事这方面赵括说的话应该是更加有道理一些的。
但问题在于,赵国需要一场没有赵括的胜利。
或许在军事上来说攻伐燕国并不是一个最佳的答案,但是从蔺相如个人的看法上来说,这对赵国而言才是最佳选择。
武信君,对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