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离间谋权
鄒融就此设计,亲笔写下一封书信交到茂都手上。茂都览书信,心中已然大悟。笑道:“先生果有良谋,既如此,只怕蒋冲与闻寿必然产生间隙无疑。”
鄒融捻髯笑道:“似如此,蒋冲日后必遭闻寿怀疑了。”
茂都大笑,就此遣使下书,直接送往大夏国中。
信使来到夏国王都永乐,便设法将书信送到王宫之中。子储得到书信,心中因此忧虑。故而找来吕戌,共谋决策。吕戌览书,见信中并没有任何的署名。内容也很简单,就是告发古国之中闻寿违令征用古民为兵之事。
子储叹道:“我弟不听我言,公然破坏我曾经拟定的政令法度。古族之祸才刚刚平息数年,虽然安定,但国中恐有好战之人常怀复辟之心。我弟先前为了援助我北争,以此征兵也便是了。如今旧兵既还,如何新兵仍不遣散呢?若因而惹出事端来,岂不是多生事端吗?”
吕戌道:“古王昔日为帅之时,便颇通用兵之道。唯有政略用人,视为一短。近闻古国内部变乱,全是新招募的古民之兵予以平叛。古王素来重视武略,故而以此深爱之。此番不予以解除,也在常理之中。大王虽有政令,但毕竟古王已非昔日之闻帅。大王可遣人送去一封书信告知,言辞需当谨慎。便是不遣散古民之兵,也当将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此为介,方可规避大祸。”
子储叹息,只得从其言。就此修书一封,亲自派遣可信的使者将书信送到古族部落之地。闻寿览书,已知子储晓得自己招募古族部落的原住民为新兵的事情。心中细思,不禁拍案而起,大怒道:“蒋冲啊蒋冲,你既为我古族之将,岂可背我暗告我王兄这等事。此有违忠杰之道,却与奸细何异?”
虽然事后他也亲自修书对于子储信中的用意表示了臣服般的回应,但对于身为自己左膀右臂的蒋冲却也从此也开始猜疑、逐渐冷落。
第二年七月,子储在天河以北新拓张的疆土逐渐在发展中走入正轨。之前得到甜头儿的他,便又有故技重施之意。在征得了吕戌的同意之后,再度向国中诸位藩王发诏请求兵马。而面对王上亲自发出的诏命,各路藩王也和一年之前一样予以响应。
消息再度传入大夏古国境内,闻寿也第二次准备发兵支援。
此时的古国,已经今非昔比。因为之前重用了古族原住民的关系,眼下国中并不缺乏兵力。
鄒融看准机会,暗中来见闻寿。
此时的他,已经因为之前战场的功勋和国中政绩的卓越在闻寿心中的地位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加上蒋冲一年以来在闻寿这边逐渐被冷落的局面,此时的鄒融几乎可以说已经代替了曾经蒋冲的位置,并且成为闻寿身边的第一权臣。
闻听鄒融到来,闻寿立即予以接见。
少时二人坐定,鄒融便道:“闻听王上又传诏书,复有北拓之意。不知大王此番欲派多少人马为援,微臣故而前来询问。”
闻寿笑道:“我国今番派遣之兵,孤以为和前番相差无几便好。”
鄒融闻言,轻轻摇头。闻寿不解,询问其中缘故。
鄒融道:“前番我国中兵少,故而援助不多。如今国内军马远胜从前,正当借此以扬威。更兼大王为王上之弟,理当倾力相助。如若不然,如何向各路藩王做出表率呢?”
闻寿觉得有理,问道:“以先生之见,派遣多少人马合适?”
鄒融道:“依我之见,前番之兵充做援军第一队,自是大夏国民。除此之外,古民所组之兵也当带去千余。前番王上发书虽然用词客套,但足见对将军征召古民为兵之事颇有成见。今番我古民之兵已经训练完毕,何不借此机会表现一二。一者,建立功勋得王上赏识;二来,不也正好证明将军决策的英明吗?”
闻寿心中大喜,毕竟曾经自己被子储责备心有不甘。更兼自己怀疑蒋冲私自告密,心中火气难平。此番鄒融提出借故扬威之说,无疑正中自己的下怀。虽然如此,但他的心中仍旧有所忧虑。
毕竟古民所募之兵不多,若此番除了大夏之兵又派出古民之兵数千,国中恐怕又要空虚了。一旦边关遭遇妖兽袭扰,岂不得不偿失吗?
闻寿心中由此想法,也对鄒融实言相告。
鄒融笑道:“国民富足,前番募兵恩遇,已大大彰显了大王对于古民的厚待。故而此番国中已经多有愿意报效大王的人,他们早就翘首相望了。更兼资助前线用兵,自然会有所损耗。既如此,大王何不再新招募一军。以此抛开夏国与古民身份上的芥蒂,由此民心即可借助此次募兵一举尽归大王一人所有。”
闻寿领悟,就此依言而行。
次日便在王宫聚将,以此商议此事。诸将闻言,无不面面相觑。蒋冲立于侧,本不想多说什么。毕竟这一年闻寿冷落与他,他心中也基本自知。但见诸将竟然无一人出来说话,蒋冲最终还是不得已自己站了出来。
“大王,以微臣之见,此事不可。一者,国中并不乏兵。古族既有兵员,只要不送去支援,自然可保国中无恙。如若往去,无异于当着众藩王的面向王上权威挑战。大王既为王上族弟,岂可以身试法?”
蒋冲所言,不失为道理。只是闻寿怀恨他前番密告子储,故而不能接纳。
蒋冲言毕,闻寿便既震怒。喝道:“我发兵相助,正为大夏基业。古民精通驭兽之术,岂不抵得过数万雄兵?此于我大夏国事有益,为何多加阻拦?莫非以此为由,专来训教我吗?如今古国之内谁人为王,莫非不知?”
但见闻寿震怒,蒋冲即不敢再言。
闻寿怒道:“此事我心意已决,诸位不必再议。”
于是就此传令,一面整军援助,另一面筹备募兵事宜。
这正是“一意孤行从己志,难料从此祸事生”。预知闻寿此番行事结局怎样,后事若何?且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