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诸侯

  前文先放一放假。更大的铺垫才刚开始。
  话说周幽王二年,泾、渭、洛三川皆震。
  朝会后,太史伯阳父预言西周将十年亡国。
  太史阁中,太史伯阳父不停的掐着指决,以求推算出能改变国运的契机。
  此指决叫做阴阳五行指推演术,根据天干地支九星八卦六爻五行,一手为阴,一手为阳,一手相生,一手相克。每一根手指根据推演的事物对应一个五行,每一指有三节,又对应一卦,大母指两节为变卦,其余八指对应八卦,天干地支亦相同,而确定五行所对应的事物后,另九指以九星为辅……两手需同时进行推算。简称五行指决。
  此决创立与夏商,自周公集大成溶于八卦中传于后人。又由太史伯阳父融合进五行,最终就创造出这五行指决。自焚书坑儒后失去传承。以后留传于江湖中的多是残缺的一点点,虽然后世在机缘巧合下,有两个道家门人一人得到半篇五行指决,但还是没有能传承下去。流传江湖的都只能掐指算一算八字什么的。这是后话就不说了。
  到子时,月明星暗,奇怪的是代表诸侯国的北斗星显得分外明亮,而代表周朝的北极星和其它星辰隐隐约约,不仔细瞧上一会,定难瞧见天空中还有别的星辰。
  太史伯阳父长叹:“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箙,实亡周国。”
  太史推算出西周将十年亡国,连夜进谏周王。一个慵懒的声音道:“都说太史是天下第一智者,如果太史所说的预言是真,那可有改天之术,如果太史所说不实,其意欲又何为……”。
  看上去有些昏昏沉沉的周王,气息却是异常平稳,一呼一吸间比常人缓慢许多,常人甚至感觉不出周王在呼吸。说话间也不见气息有何起伏。
  太史伯阳父脸上微微有一丝异色一闪而过,定神瞧了瞧周王说道:“自文王武王伐商起,天下诸国纷纷前来朝会我周国,我周国才得以灭了商朝,灭商靠的不紧紧是文治武功,更多的是天下民心,众望所归。”稍微抬眼对了对眼神,又接着道:
  “周灭商后,为稳定天下,定土安邦,武王大封诸侯。原本立诸侯其一:是因原来的土地已经形成地方文化和制度,便用诸侯的名义进行管理。达到拥护我周朝的政治目的。
  其二:把能征善战的大臣封在荒芜的土地上立为诸侯,为周国开疆扩土。
  但百余年至今,诸侯日益强大,而周朝日益衰落,就连周国派往各诸侯的监军,也都只听命与诸侯。此消彼长下。百姓只知诸侯,不知我周国。”又对了下眼神,见周王一如既往的样子,接着道:
  “今三川皆震,江河断流,周国百姓定糟其难。大王如果不顾百姓安危,便会失去天下民心,长此以往,周能代商,周国亦能被各诸侯食而分之。”又对了下眼神,只见周王神色凝重,呼吸快了一分,但还是比常人要慢很多。周王沉声道:
  “自孤继位以来,我周国已经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先王在位时,一心想收服各个诸侯,恢复我周朝盛世。然文治武功——尽埋尘土……以孤之武功,定要以力破之。”
  “大王,盛世需贤臣,乱世需能臣……”说着,太史伯阳父命人抬来两框竹书,分为两卷,一卷上面写着一份名单,只要是处在政治中心的各个人物,其性格,背景,能力,作为等……还区分了贤、能、庸、忠臣等……都写的十分详细。而第二卷上面写的是《王策》。
  见周王很是慎重的接过。太史伯阳父说道:“这是太史阁收集的资料。贤臣,能臣,庸臣,忠臣,还有各诸侯国君对我周国的态度等……都写与第一卷,呈见大王。”
  当周王看到贤臣,能臣时不由眉头一皱,当看到忠臣时眉头是一松。
  看周王很有兴致的观看,便又道:“第二卷王策是治世与兵法。是微臣一生心血所得,呈见大王,愿能助大王济世强国,收复天下。”
  (越写越感觉自己笔力有限,原想等几年功力提升上去后再写,但心中的想法,故事的框架已经出来了,就像一块铁疙瘩压在心中。实在是不写不快,读者看到笔力欠缺的时候请您多多包涵。)
  周王定了定神,打开第二卷,其中一段写着:
  安其民心,稳固内政,励精图治,军法扬威,,徐徐图之,文治武功……。
  又打眼往中间一段瞧去:遇事先知,见微知著,能观其变,某而后动……
  又看一节:借用外力,以巧破力,拉帮结盟,打击分化……唯王权用,君子不闻……
  “嗯!这个借用外力,以巧破力怎么说?”
  太史伯阳父顿了顿说道:“如三川地震,可令诸侯尽相助也,如诸侯助之,便知其心,可为用之……民心同悦。如有落井下石者,辨其虚实,可征可伐,可打压,可分化……使民心同仇敌忾。如有旁观者,辨其虚实,可忽略,可拉拢,可打压……民心亦然。就算无疾而终,稍加利用,百姓亦不会怨恨大王,只会怨恨诸侯。这样百姓就不会去亲近诸侯,不为诸侯用之。这便是借用之道。”
  “阳父不愧是我周国第一智者。”周王眉头舒展开来,气息缓慢而平稳。
  “第一智者不敢当,只是臣掌管太史阁。自然会得到更多的消息。”
  “自孤继位开始,太史便建议设立了太史阁,此事只有三人知晓,如今已有一年有余,也是该见证太史阁的能力了。”
  周王停顿片刻接着道:“孤知道你与副阁主政见不同,而虢石父这个人虽有些趋炎附势。但掌管我国钱粮,忠诚是绝对可靠的,正值战乱之际,可保周国无后顾之忧。”
  伯阳父知道这是相互监督,大家都心知肚明。看破不说破。而虢石父掌管财政大权,对钱财调度又有先天优势,而那份名单也是虢石父收集的。太史只是策划者。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周王那里。
  “派去驻守各诸侯的监军以不在为周国所用,建立太史阁也是无赖之举。”太史伯阳父顿了顿又道:
  “太史阁传来消息,其一;诸侯国申国,褒国等国君多次与犬戎接触,似已有投靠或拉拢犬戎之心。除了秦以外。晋,燕,陈,卫,宋等周边诸侯都持观望态度……”(文中老是诸侯诸侯国的写不方便,以后文中将直接去掉了诸侯,直接写褒国,秦国等等)
  对了下眼神又道:“其二,岐山传来消息,三川地震,可能震出文王武王墓穴。有一帮贼寇,不知得到什么消息,说墓穴中有宝物现世。只是此事还未得到证实……”
  连夜,周王召见大夫赵叔带、姬友等一干大臣。只因名单中特别提到的几个写有忠臣、能臣的名字。一夜密谈自不用说。
  出得书房,太史感叹道:“大王的武功已经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哎!大王虽武功盖世,但太过于自大。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也。”
  次日朝会,赵叔带曰:“歧山守臣又有表章申奏说,三川俱竭,歧山复崩,压坏民居无数。”
  周王曰:“山川地震,常有发生,何须大惊小怪,这等事不需要上报,你们自行处理便是。”
  赵叔带又是谏曰:“山崩川竭,其象为脂血俱枯,高危下坠,乃国家不样之兆。况歧山王业所基,一旦崩颓,事非小故。及今勤政恤民,求贤辅政,尚可望消弭天变。奈何不访贤才而访美女乎?”
  这时大臣虢石父站出来奏曰:“国朝定都丰镐,千秋万岁!那歧山如已弃之屣,有何关系?叔带久有慢君之心,借端谤讪,望吾王详察。”
  赵叔带接着曰:“大王,天地乱,国将亡,国君不可贪恋美色,须打理好国家朝政,以求上天的原谅。”
  你敢诅咒孤是亡国君。来人,把赵大夫拖出去……”
  赵叔带出得王室,备齐车马,举家迁行。想到昨夜周王连夜的密诏,大概的意思是:“有些事周王不便去做,就密令赵大夫前往褒国,以确定褒国是否有不臣之心,探得虚实禀报后,速速前往晋国,以晋国为据点,想法秘密建立一支队伍,算是最早的一支特务机关吧,听从太史阁调令。安排特务进入晋国,秦国,燕国,齐国,犬戎等周边国家以探之详情,就是一但发现有易,快马来报。”
  (三家分晋后的赵国,以后成为与秦国相抗衡的强国,如果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长平一战被坑杀四十万赵军。秦国一统天下还未可知。这些都是后话了)
  又令姬友前往地震灾区,重新统计人口,规划田地……名义上是去赈灾,更重要的还是探得文王武王墓穴进行保护。虽然那时的墓多是不堆封土,不立碑石,直接填平。但大概位置还是能知晓的。何况周礼上有:国君死了,七层棺椁,停尸七天,七个月下葬。想必七个月的动静,有心的人自然能知晓了。(第一个称了个小霸的郑国,就是姬友建立的。)
  令虢石父备用粮草,以供不时之需。暗中协助姬友。
  这里先声明一下,这里写的历史没有烽火戏诸侯,没有千金一笑,那只是家言。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差不多。都是,不是历史。历史没有虚构的精彩,但人性比虚构的要丰富。
  历史上的周幽王也没有像商纣王一样肆意残害忠良,搞的天怒人怨。只是一个有可能爱美人更胜爱江山的男人。政治能力差了一些。那时周国已经衰败了,国土还没二流诸侯国大。就算是昏庸的国君,只要不瞎搞事,或许也能平安度过。然而国力不如别人,手腕也不如别人,心急了一点,又喜欢争强好胜,那就离死不远了。
  试问哪个朝代的国君不爱美女的。不谈国君,就谈男人,就是现在一夫一妻的社会也多是小三小四的。何况封建社会相对于男女不平等的时代,根本不算个事。如果爱个女人而亡国,那后来的卫国,国君把老爹的女人搞了,又把儿子的女人也搞了,又把自己的儿子搞死了两个,死了后自己的女人又嫁给自己的儿子,这么个瞎搞法国家都没有亡国。把亡国赖在女人身上,视乎很牵强,要想亡国总是方方面面的原因加一块才能崩溃的。
  周王根据太史伯阳父的建议,或扶持,或拉拢了几个诸侯国。东南西北各扶持或拉拢一两个强国。最终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周国慢慢悠悠还是多活了几百年。
  先大概了解下以后的发展趋势,也是故事的走向:西边的秦国,以消灭西戎,犬戎为主,消灭一点土地就多一块,地理优势又明显,往来与西域各国都会经过秦国,又是养马起家的,国土面积慢慢变大,有开阔的心胸,广纳人才,前期唯一不好的就是用人殉葬,把些人才直接埋了。搞的人都不敢去,经过一代代的努力最终还是强盛起来。
  北边以后的赵国,秘密建立了一支特种部队。慢慢发展,后联合韩,魏两家灭了智氏,进而又瓜分了晋国。
  燕国受赵国影响,秘密组建了一个杀手组织。
  而扶持的郑国就比较坑爹了,以后交换太子为人质大大的影响了周国的威信。最后也没讨好,夹在几个大国中间像皮球,被拍过来拍过去的。
  而鲁国虽然相对很弱,但是相对而言也是最忠心。也最重礼仪。口号喊的响,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齐国又太远,远亲不如近邻。
  而卫国太昏庸。国君都喜欢瞎搞。搞女人都不算什么,还喜欢搞禽兽。真是够乱的。
  至于楚国一是远,主要还是太高傲,后世代表人物有屈原,项羽等,高傲的都爱自杀。目前是你看不上我,我也懒得搭理你。
  宋国的仁义用错了地方。只能说太天真。
  至于其它不大不小的诸侯国如蔡国,看名字就知道很菜。还有些二三流的小国就不多说了。
  后世的吴越还遥远了些。但要说一下吴越国的炼铁技术,男人都喜欢的兵器,天下神兵大多出自吴越国。为了争谁炼的兵器厉害,最后争的头破血流,国破家亡。
  最坑的还是申国,把女儿变成周王后,又把周王提前变成周幽王。搞死了周幽王,还把周幽王的儿子扶上位。真是坑了爹再忽悠儿子。
  又说了一堆废话。还是回到故事情节中来。
  当西边的秦国,北边的晋国,东边的齐国,鲁国,等几个大诸侯国,看了周朝的求助信号。听说三川地震,岐山崩塌。立马捐钱捐粮又派人。大国就是有大国的气魄,有可能有不情不愿的,但为了面子,失些微不足道的里子也没什么。气魄绝对要争第一的。
  但那些二流小国就没那个必要要面子了,但听说是岐山,捐钱没有,那就捐些人去吧!但捐人去干嘛就不好说了。
  至于那些三流小国,远一点的天高皇帝远,谁也管不着,道路封闭,消息堵塞不论听到没听到的都当不知道。挨着近一点的那就跟着自己的老大哥凑个热闹,只当是旅游了。
  各国的铺垫大概的就先这样垫一下脚吧。以后一一道来。下一章回到前文。
  猪肥不敢笑,一笑挨千刀。
  最恨年到头,清蒸又红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