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九 时光晃眼过

  五年后,成都富春坊一两进的院子。
  四年前陈文竹将囤积的麻布卖完后,开始买进松江布做成衣。经过三年的发展,目前每月可裁两百匹棉布,扣除成本能赚三十贯。
  陈文竹和吴妈将裁剪好的棉布衣料成套拿出来,分别交给二十位妇人,由她们领回家去,将衣料缝制成衣再交回来。每两月按数量分装好交给彭掌柜,往成都到泸州的各家铺子供一次货。
  众人散去后,陈文竹笑着对吴妈说:“今日歇息一天,你和陶大叔去转转街。”
  吴妈也笑道,“刚到处暑,白日还是太热,让他好好在门房看着吧。三郎君下午就回来了,我去灶房帮李婶打打下手,你就不用管了。”
  “行,那我去陪陪我娘。”陈文竹说着回了后院。
  高母此时在一间宽敞明亮的房中裁剪一匹蓝布衣料,陈文竹说:“娘,歇一歇吧。”
  高母笑着抬起头说:“我不累,把这一匹裁完就好。”
  “要不然我们再找一个人来裁剪吧?”陈文竹犹豫地说。
  “还是算了,你这个裁剪的法子要是被别人知道了,照葫芦画瓢也开始卖成衣,那咱们怎么办?”
  “是啊,我就是怕这个。”陈文竹苦恼地说,“这法子太简单,一说别人就会,总得想出别的办法才能长久。”
  “慢慢想吧,反正现在还没人知道。”高母宽慰她说。
  “嗯,你歇着吧,剩下的这点我来。”陈文竹说着上去接过了高母手中的剪刀,三两下将剩下的布料照布板裁剪完。
  高父在外下棋结束回来,高子青去长谷县十多日今天回到家,如今他已不再是昔日稍显单薄的少年,不需要熬夜后身上渐渐长了肉,长年骑马奔波也使他变得挺拔健壮。一家四口此刻正坐在饭桌上边吃边聊。
  “轩儿现在能走了吧?”高母先问道。轩儿是高二郎的长子,快两岁了。
  “都能跑了,只是还不稳,见我也能喊小叔了。”高子青笑着说。
  高母听了后看了陈文竹一眼,见她只是含笑听着高子青说话,心无想法。
  高父问:“他们明年考评,也不知道能不能换个地方。长谷县太穷,也干不出政绩。”
  “大哥明年怎么样?他在清江县都呆了快三任了,第一次考评是中,上一次得了上也没能往上走一步。”高子青说。
  “哎,也是朝中无人能帮着他说句话。”高父叹息说,“不过清江县吃的穿的都比长谷强多了,呆在那里也不错。”
  吃完饭,高子青拉着陈文竹早早回了屋,递给她两张不同面额的交子,“我哥把上半年的银钱结了,这一千多贯是给罗娘子的,我还是按每月八十贯留给他们,剩下这七十八贯是咱们上半年的。”
  “今年改成半年一结,你省去了押粮的差事,不过粮食好坏也要多问着些,弄出事来不好。”
  “放心吧,我这次去专门问了管接收的,前面还行,就是这两次碎米多了些。”
  “嗯,我明日见了罗娘子会和她说的。”
  “还有件事,这两年与长谷县接壤的吐蕃小卢族常与汉人发生争端,二哥向朝廷上书修筑城墙,朝廷以没钱为由回复不允许。他和他岳父商量想自己出钱修,他们能拿出六千贯,我们这里能不能帮他一把凑够一万?”
  “你怎么说的?”陈文竹想了想问。
  “我说少点还好说,那么多钱我们真没有。”
  “这几年光粮食生意,倒是赚了近八百贯,一直说买铺子没碰到合适的就存着没动。咱们的成衣生意赚的钱刚换了房子,凑一凑最多就能出一千。”
  高子青点头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无论如何四千贯我们是凑不够。”
  “我倒是希望你哥的事情能办成,若是将来真起了战乱,对老百姓是件好事,他也有了政绩,不说升官,起码也能坐稳长谷县,粮食生意就可以一直做下去。”
  “话是这么说,没钱也没有办法。”
  “你说罗娘子会不会愿意拿钱出来?”
  “不好说,他们分家的时候楚家就给了一家酒楼,怕是也没钱。再说咱们和她一直就是生意关系,她给的粮价确实比别家低。”高子青道。
  “价钱低她也赚得不少,说起来还是咱们当年没本钱,看着肉吃不到。前年她哥哥在德阳起了一家火米作坊,定是有她入股。我明天去说说看吧,她要出也不会用楚彬的钱,成了对她也有好处。”
  “你看着办就行。”该商量的事情都说完了,高子青笑着拉她到怀中,“想我没有?”
  陈文竹踮起脚亲了他一下,调皮地笑着问:“那你想我没有?”
  “没有,就是心里老是念着家里有头小倔牛。”高子青逗她。
  “你这只臭耗子。”陈文竹伸手掐他。
  高子青哈哈笑着抱着她一同躺到床上。
  次日,陈文竹依旧约罗氏在茶楼见面。两人寒暄几句后,陈文竹先把交子递给她,然后将高子青二哥想出钱修城墙一事告诉了她。二人静静地喝着杯中的茶,陈文竹耐心地等着罗氏想通里面的关节。
  良久罗氏才说道:“三千对于我来说也不是小数目,你是怎么想的?”
  “这事成了对咱们利大于弊,若是他因此能往大地方走,咱们的生意也能做大;即使没有升官,能站住长谷县,我们现在这生意也能常做。”
  “你想的和我一样,行,这钱我出了,只是折成粮食给,我也是谋个将来。”
  “给粮也好,不过你可不能按零卖的价哦。”
  “我分得清,做都做了,自然要做得漂亮。”
  说完两人相视一笑,这才轻松地品起茶。
  “忘了和你说,这两次碎米多了些。”
  罗氏笑着对陈文竹说:“如今别的地方官粮供应的,多是用碎米小斗。若是允许米次一些,大斗换成小斗,粮价还能更低。”
  陈文竹听明白罗氏的意思,想降低米的质量赚取更大的差价。官府收粮是定好的价,她给出的粮价低,自己和高二郎这边得利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