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转折
很多人都只能回答前面几个问题,他们不想谈自己的思想动态,也不想发表与新四军作战的感想,更不想判断战局日后的走向。
他们的沉默,其实已经回答了。
胡孝民也去了镇江,但只与镇江的部队和政府接触,并没去镇江监狱。他把这件事,交给了军统苏州站。
汤伯荪联系上了丁志冲的旧部,由军统提供情报,丁志冲的旧部进行武装营救。
事实上,丁志冲的旧部,还得到了中共丹北中心县委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营救之后的去向,更是得由中共决定。
事实上,这次的营救,原本可以不让军统出手。但胡孝民在得知丁志冲今后可能还会被派回浦东执行任务后,决定让军统参与,并且让重庆觉得,这次的营救是军统在主导。
冯五负责联络,拿到胡孝民的情报后,就与汤一贯商量:“镇江监狱的防守并不严,晚上只有一个班的警卫,没什么战斗力,完全可以用武力把人救出来。”
汤一贯问:“什么时候动手?”
冯五说道:“码头同志的意思,趁着大部队进攻车桥据点时,敌人的目光都被吸引,我们就在镇江动手。”
汤一贯点了点头:“码头同志的决定很英明,我很支持。”
这次去南通,他在施共伍的一三五团,亲身感受到了码头的奇妙想法。借着胡孝民查共产党,不仅掩护了施共伍的身份,竟然还把一三五团其他的顽固分子以共产党的名义抓走,最终导致一三五团顺利起义。
码头对敌人的观察非常仔细,胡孝民的行为习惯,完全在他的算计之中。
回到泰县后,汤一贯对整个过程了解得更加详细,让他对码头就愈加钦佩。他已经是确定,码头潜伏在敌人内部,可他不仅很好地保护着自己,每次都还能顺利完成任务,把敌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样的谋略、这样的胆识,让他向往着哪一天,能与“码头”见一面,当面向他报告,亲切地喊他一声同志。
半个月之后,也就是1944年3月5日,新四军第一师叶副师长指挥的由5个团兵力组成的野战司令部,攻打日伪军设在苏北、苏中结合部的屯兵重地——淮安县车桥据点。
因为情报准确,地形熟悉,战斗激战20小时,将伪军53座碉堡全部攻克,日军则退守核心堡垒等待援敌。
新四军随即决定围点打援,在淮安车桥公路之芦家滩全歼4次来援之日军,将曹甸援军阻于大施河以南。
日伪军被迫放弃车桥、曹甸、塔儿头、张桥、蛤施沟、鲁庄、大吕舍、泾口、杨念桥、周庄、陶林、北宋庄等据点。
在车桥战斗中,原驻曹甸伪军吴漱泉部独立营,政训主任郝渝卿、营长郝云卿、中队长李朋等在新四军胜利影响下,率所属官兵100余人起义,受到宝应支部欢迎。
此役,共歼日军三泽大佐以下460余人(其中生俘日军山本一三中尉等24人),歼灭伪军500余人。
生俘的24名日军,在日本人民解放联盟苏中支部的教育下,自愿参加联盟并举行隆重的宣誓典礼。
当胡孝民听到这个消息后特别高兴,在战场生俘日军原本就不易,还要让他们全部自愿加入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就加不容易的。
车桥战斗打响后,胡孝民特别关注前线的战局。得知新四军大胜后,他在办公室兴奋得喝了杯酒。
胡孝民的身份,注定他不能公开展示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他都只能隐瞒在心底。就算是独处时,也只能短暂的表露一下。比如说,喝一杯酒,抽一根烟,就是最好的庆祝。
车桥战役是华中抗日以来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4个战略区贯通一气,它打破了日伪“清乡”、“屯垦”的计划,大大改善了苏中的局势。
车桥战役打响后,被判无期徒刑关押在镇江监狱的丁志冲,在中共丹北中心县委支持配合下,他原来的旧部,加上新四军的人员,用武力将其从监狱救出。
之后丁志冲被送到苏中抗日根据地参观学习,经中共华中工委特别批准为中共特别党员。一个月后回上海浦东,组成忠义救国军马丁行动总队,任少将副总队长。
冯五到胡孝民的办公室时,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军部首长给我们发来了表扬通报。”
他看到前线传回的战报,也很是欣喜。特别是伪军一部战场起义,日军的俘虏又加入反战联盟后,就更是高兴。
冯五也觉得,似乎胜利不远了。
胡孝民微笑着说:“车桥战役是华中地区局部反攻的起点,苏中日伪军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这次战役的意义特别重大,不仅说明日伪军的战斗力大大降低,同时也说明他们的战斗意志在减弱。
冯五兴奋地说道:“胜利真的快来了。”
胡孝民说道:“这次的车桥战役,新华社的报纸和电台都进行了报道,在全国的影响都很大。”
在车桥战役中,新华社苏中支社的记者和电台工作人员随参战部队在前线采访,作连续报道。延安新华总社及时向全国转发,并予充分肯定和表扬。
180敌后的民众和后方的民众,在得知新四军在车桥打了个大胜仗后,都很振奋。全国民众都很渴望听到这种胜利的消息,能大大增强他们的信心。
当然,表面上,他得跟其他人一样,表现得如丧考妣。每天板着脸,见谁都是一副欠钱没还的模样。
然而,不管用什么样的表情,都无法阻止敌人的失败。
江苏敌后抗日,自车桥战役后,正式开始转入局部反攻。除苏中军民发起车桥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外,苏北军民还攻克高沟、杨口、陈家港等日伪主要据点。
而苏南军民则发动了长兴、周城和泗安3次攻势,均获重大胜利。江苏敌后战场的主动权,已牢牢掌握在抗日军民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