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投军

  孩子?
  她怎么会莫名其妙的提起一个走丢掉的孩子?
  阿蘅愣愣的看向满脸怅然的邓霜,不管是在谢淮安说给她听的那段往事中,还是她后来自己打听到的消息,故事的结局都停留在赐婚被收回,邓霜与乐王自此一刀两断上,从未出现过什么孩子。
  而且彼时的邓霜与乐王,分明是男未婚女未嫁,又怎么会突然多出来一个孩子!
  邓霜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些什么。
  当阿蘅主动提起她方才说的话,却只得到一个茫然的眼神。
  “阿蘅怕不是听错了,哪里来的走丢了的孩子?”邓霜摇了摇头,大概是因为太突兀的缘故,她一时半会儿竟想不起自己方才说了些什么,轻笑一声后,随口说道:“我方才应当是在夸淮安呢!大概是在说他是个好孩子吧!”
  并不是十分肯定的语气,但她又确确实实的否定了阿蘅的问话。
  但她绝对没有听错的。
  阿蘅抿着唇,通常情况下,最先排除的反而更可能是真正的答案。
  所以邓霜或许是在刚才那么一瞬间恢复了先前的记忆,这才有此感叹,就是恢复记忆的时间太过短暂,甚至还让她混淆了自己的记忆吗?
  太像是话本里才会出现的情节,阿蘅端起茶杯,抿了口冷掉的茶水,转而看向门口的方向。
  “谢淮安不是出去点菜了吗?怎么还没有回来……”
  当然是因为碰到了拦路之人。
  久久没有等到邓霜回来的晋忻言,按捺不住就出了门,然而到了外间的走廊上,他又不敢去敲隔壁的包厢门,便只能等在了外面,盼着屋里的人什么时候能够出门看上一眼。
  屋内的阿蘅与邓霜,谁都没有出门的打算,他等到的是点菜回来的谢淮安。
  相似的眉眼之中透露着如出一辙的嫌弃,晋忻言回望着眼前的少年,往旁边走了一步,准备跟着少年一起进门。
  大多数人都不会允许自己再次跌倒在同一个坑里。
  谢淮安没有急着推门,他将手上的纸袋往怀里一塞,尽管表面看上去的形象并不是很好,但他此刻也没有在意太多。
  “姨母方才就说有人找表舅有事,想来那人就是乐王您吧!能让你赶在这种合家团聚的节日出来找人,要说的应该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像我们这些小辈是不该去打扰到您与表舅的谈话。您有事就去办事,我就不耽误您的大事了!”
  抬手开门,反手关门,一套动作犹如行云流水,压根就没给晋忻言反应过来的机会。
  谢淮安将方才揣进怀里的纸袋又拿了出来,笑着走到里间。
  “我刚才下楼去找掌柜的时候,恰好看到外面有在卖糖炒栗子的,刚出炉的糖炒栗子,香甜软糯,也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
  隔着门也能听到里间的笑闹,晋忻言甚至能够清晰的辨认出邓霜的声音,抬到半空中的手无力的垂下,他叹了口气,忽然觉得前路比他想象的要更加的难。
  重阳节过去后,边关的秋意也变得越发浓郁起来。
  院子中的那棵四季常青的树,也掉落了不少的叶子,白日里半掩着窗门的书房,时常还会有树叶掉落进来。
  阿蘅在书房里写着每月必有的家信,半开的窗户正好对着外间的院子,余光之中始终有个黑色的身影在来回晃动着,让阿蘅始终不能静下心来。
  她看着信纸上的一团墨迹,叹了口气,放下了手中的笔,偏头看向一旁的青叶。
  “外面院子里的是谁?他若是有事要禀报,你就将他带进来吧!”
  青叶出门后,看到了一身黑衣的管易。
  管易本是温三老爷特地给阿蘅找的护卫,自从上次差点将阿蘅弄丢后,再度找回阿蘅的他,对阿蘅的安危问题看得格外的重。他平时都是守在阿蘅的院子外头,有时会藏在树上,有时会待在屋顶上,尽量小心的掩藏着自己的踪迹,鲜少会像现在这样大咧咧的在院子里头晃荡。
  一看管易这般来回徘徊的姿态,就算没有阿蘅的那番话,青叶也觉得这人肯定是有什么要紧事想说。
  她站在台阶上,打断了管易循环往复的动作。
  “管护卫是有事要找姑娘吗?姑娘这会儿刚好有空,你有什么事就直接到姑娘面前说吧。”
  管易照常的面无表情。
  但不知道是不是青叶的错觉,她总感觉自己在叫住管易的一瞬间,看到了他眼中的抗拒之意。
  然而事实上,管易低头应了声是,就跟着青叶一起进了书房的门。
  只不过,管易一进门后,就直接跪倒在了地上。
  约莫是想着伸头也是一刀,低头也是一刀,他干脆就直接了当的说出了口。
  “姑娘,老太爷派人来信说过几日就能到莫城来看望您……”
  老太爷?
  是她知道的那个老太爷吗?
  阿蘅拢在袖子里的手,悄悄的捏了下手臂,疼痛的感觉格外的清晰,所以眼下并非是她的错觉喽!
  可是祖父这会儿应当还带着书院里的人在游学,当初兄长成亲的时候,他都没来得及赶回去,可见祖父轻易不会改变他的行程。按道理说,他们一直都在北上,但按照祖父先前定下来的路线,他们应该是往裴家镇守的玉琼关去,而不是往莫城来啊!
  就听见管易接着往下说。
  事情往前说,还得追溯到她们在云州的时候。
  阿蘅与邓霜因为马匹失控的缘故,与管易等人走丢了一段时间,虽然那个时候她们是被邓傲带回去,好生照顾了起来,但管易毕竟是不知情的。
  他不仅毫不知情,还在邓傲手下人的误导之中,越跑越偏,最后一路走出了云州。
  恰在邓傲派人找上他们之前,管易就因为心中的愧疚,将云州的事情一字不漏的写成书信,送回了京都。
  最不凑巧的事情就发生在送信的路上。
  为了能更快的将信送回去,管易特地让信走了温家的特殊渠道,但谁能想到信件在中转的途中被弄混了,原本要送回京都的信,竟转道北上送到了温老太爷的手中。
  听闻自家孙女外出游历的路上失踪了,便是温老太爷有再多的行程,也都得改了。
  虽说走到半路上,他又接着收到阿蘅一切安好的消息,但都已经改了道,也不好再改回去,那干脆就一条道走到底了。
  所以管易今天一早就接到了温老太爷派人送来的信,送信的人脚程比较快,算一算时间,温老太爷带着一众书生,再过两三日应当就能到莫城了。
  该怎么说呢!
  这也是阿蘅从来没有想过的解释。
  无法预料的未来,实在是太有挑战性了。
  阿蘅揉了揉发疼的额角,叹了口气,对管易说:“你去同府里的管家商量一下,问他在莫城中再买一套宅子方不方便,实在不行,租一套也是可以的。”总不能让祖父到了莫城后,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吧!
  祖父还带着一群书生,需要的房间肯定不止一个两个。
  她自己住在有人服侍的府宅之中,哪里能让祖父住进外头的客栈里呢!
  得亏着温老太爷还有几日才能到莫城,否则她去哪里给祖父找住的地方呢?
  谢淮安这几日有空就会来找阿蘅,早膳和午膳不能一起用,每次都是和阿蘅一起用过了晚膳,才会回他舅舅那边。
  不管什么时候,他都能同阿蘅说起很多有趣的事情,短短几日下来,阿蘅与他就比在京都之时,要更加的亲密。
  他在邓霜与邓傲之前听说了温老太爷的消息,看着阿蘅愁眉不展的模样,不禁想要为她解答难题。
  “你是在担心房子的问题吗?要是这里的宅子不够用,我舅舅那边还有一套宅子,等我回去让舅舅帮忙腾个地方就是了。反正我们最近都是住在县衙之中,很少回去住的……”
  想要在短短几日之内,将房子的事情准备的尽善尽美,本就是难度极高的事情。
  如今有一个偷懒的机会,此时不用,更待何时呢!
  阿蘅却摇了摇头:“我来莫城,你将宅子让出来,自己住到舅舅家去,我就已经感觉很对不起你啦!现在我祖父要来莫城,你又说将舅舅的宅子也让出来,可我怎么能做那样得寸进尺的事情呢?”
  “我知道你对我很好,但凡事都要有来有往,我始终没能帮你什么,却一直受你的恩惠,所以腾宅子的事情,还是算了吧!”
  让管易再去牙行找一找,哪怕位置偏一些,价格贵一些,只要能有足够大,正好可以住人的宅子就够了。
  谢淮安没想到阿蘅会拒绝他。
  他本是想要让阿蘅不要太过见外的,但看着阿蘅抿唇的模样,也知道她心意已决,便不好再劝下去。
  只不过他明面上放弃了想法,不代表背地里就不会做小动作了。
  温老太爷一行人到了莫城的城门口,就看见了阿蘅带着护卫等在了那里。
  叙旧的事情暂且放下,他们通过城门口的检查,就一起往阿蘅新买的宅子走去。
  新买来的宅子在城中心附近,正好和县衙隔了一条街,倘若从小路走,就只是前后脚的功夫。
  因着急需用房,一应手续都是管易赶着时间在县衙中办好了的。
  房契到阿蘅手中时,上面就只写着阿蘅的名字,并没有上一任房主的名姓。
  阿蘅只知道管易买来的宅子大小适中,价格也很适宜,却不知道谢淮安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她跟着温老太爷一起搬到了新宅子,而邓霜与邓傲是在第二天才上门拜访的,谢淮安也跟着他们一起。
  出门游学本来就是需要一个好身体的,毕竟长时间的舟车劳顿,没有一个好身体,是万万扛不住的。
  别看温老太爷年岁大了,但他日常锻炼身体,比书院里的大半年轻人的身体还要好。
  跟着他一起出门游历的书生,好些才出了京都,就得了水土不服的症状,只有温老太爷从头到尾连个喷嚏都没打。
  其他的人还在房间里休息的时候,温老太爷就已经坐在大堂,跟阿蘅一起喝茶了。
  谢淮安他们直接被下人引到了大堂之中,就瞧见了堂上坐着的温老太爷。
  忽然见到这三人一起过来,阿蘅自己是知道前情,也没有感到多少的意外,反而是温老太爷吓了一跳,险些没握住手中的杯盖。
  他在邓傲与邓霜请安后,试探性的问道:“你们三人怎么凑到一起去了?”
  邓傲笑了笑,说:“欺霜想要到边关看看,刚好我有了假,就跟着她一起了。边关路远,我在这里也没有买到房子,就借了阿蘅的光,现在正暂住在谢家这孩子的宅子里。”
  原来只是凑巧啊!
  温老太爷点点头,又看向了谢淮安:“淮安到边关投军也有一段日子了,可觉得辛苦?”
  “舅舅说我在京都太过娇惯,倘若直接去了玉林关,怕是撑不了多久,就让我先在莫城适应一番。”谢淮安摸了摸鼻尖,他在莫城跟着其他的兵卒一起训练,辛苦确实是有些辛苦的,但听说边关的训练强度更大,他就没了抱怨的心思。
  “我现在还算不上正式投军呢!等过一段时间,舅舅要往边关送一批兵卒,我到时候也跟着一起去,那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投军呢!”
  其实类似于这种运送兵卒的消息,本来是不可以对他人说的,但樊泽语往边关送人的消息早就特地传了出去,他这会儿说上两句,也不妨事。
  阿蘅却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
  她下意识的看向谢淮安:“不是说樊家舅舅是要把那些叛徒送到玉林关指认其他人,怎么成了运送一批兵卒?”
  “让叛徒互相指认,本就是走个过场,而且送叛徒到玉林关,沿途也还需要防备其他的危险,故而同行的兵卒肯定不能少。”谢淮安笑了笑,又说:“这不刚好秋去冬来,也该到蛮族扣关的时候,边关的人手自然是越多越好的……”
  便是没有运送叛徒这回事情,莫城也会抽出一部分的兵卒,送到玉林关的战场上的。
  谢淮安早在到达莫城之际,就想着要上战场,如今不过是即将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