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哥哥嫂嫂
“瞧这模样儿,妹子这日子倒是过得不错!”古氏开口,气焰比之前在苏家温和了些许。
苏觅站在院儿门口,稍稍露出笑靥来:“哥哥嫂嫂不会是来关心我的吧?”
苏炳怀见妹子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一双眸子发亮:“妹子嫁入赵家村快一月了,就连三天回门礼都没有做足,哥哥呢也不责备妹妹,只是带着嫂嫂前来看看而已,怕你被这生人欺负。”
苏觅性子本就软,见哥哥嫂嫂并无恶意,便开了院儿门:“哥哥嫂嫂先进来吧,夫君上镇子去卖豆腐了,估计要些时辰才能回来!”
二人踱步进院儿里,这房子虽是木头搭建,可都是一些上好的结实柏木搭建而成。除了宽敞的堂屋,卧房便有两间,旁侧的灶房连着柴房和茅厕,十分整洁宽敞。
院儿前头还有一处透亮结实的棚子,是赵老三磨豆腐用的,石磨上还沾着些许豆渣。
苏觅麻利的晾好了自己男人的褂子,见哥哥嫂嫂干站着便端来了椅子:“哥哥嫂嫂也不提前说一声儿,和苏家村和赵家村一个在镇子这头,一个在镇子那头,要是过来还得走十几里路,十分费事。”
“来看妹子,再远的路也得来不是?”苏炳怀坐在椅子上,一双眼眸却在屋内到处打量。
苏觅见晌午都已经过了,自家哥哥嫂嫂又走了十几里路,便开始准备午饭。
灶房里有赵老三今日留在屋里的两块儿豆腐,还有昨儿出去挖的一些野菜,鸡蛋也还有一筐子。
知道嫂嫂是娇生着长大的,不肯吃苦,爹爹死后在夫家里日子定是过得清贫。便将脆生生的野菜过水后,切碎了和几个鸡蛋用猪油煎了饼。又将豆腐切成小块儿,往锅里多放了些猪油,煎至两面金黄,和着咸菜一块儿炒。
做好了饭,正欲喊哥哥嫂嫂吃饭,突然想起还有一条腌鱼在柴房里挂着的,是前几日下雨赵老三去河里捕的。
便将这腌鱼取下来,和着野蒜苗用油煎炒。一会儿工夫,灶房桌子上便是两三道可口的饭菜。
苏觅叫来哥哥嫂嫂坐下,先是盛了一碗慢慢的豆浆润润口,哥哥嫂嫂自是狼吞虎咽。别说是在苏家村了,就是当初在京城郊外住的时候,也很少喝过豆浆。
见二人爱吃,心头也松快了些,就算是以前哥哥嫂嫂薄待了自己,但毕竟是哥哥嫂嫂,若是他们不计较,苏觅也可以一并宽待了:“哥哥嫂嫂爱吃就是,赵老三每日都要磨豆腐,走的时候我给你拿一些豆腐,吃不完的可以做毛豆腐,冬日里野菜少的时候,可以就着粥吃!”
二人吃着,这野菜和着猪油的味道在口齿间飘荡,苏炳怀狼吞虎咽的一会儿工夫便是两碗饭下肚。嫂嫂古氏倒是斯文一些,苏觅也坐在一旁款款吃着:“娘现在还好吗?”
自打嫁了过来,来来回回又要走十几里路,苏觅知道哥哥嫂嫂又不待见自己,便一次娘家也没回过,只和自己的男人过着自己的日子。
“娘……娘就是身子不大双利,妹子你也知道你走后,就是我照顾娘,你哥哥要出去干活来养活我们!”嫂嫂古氏放下了碗筷,一幅极其艰涩的样子。
苏觅一听,心头一紧十分担心娘的身子:“那娘现在如何?”
“娘倒是没事,就是我一个人干农活,家里总是缺衣短食的,娘跟着遭罪!”苏炳怀双手揣在袖口里,声音略低。
二人此次前来,就是为了找苏觅要钱的。自打上次赵老三提亲,给了一些钱后,二人便好吃懒做在家里什么都不干。
苏觅眸子一沉,眉心一拧有些担忧。午饭没有吃多少,便吃不下去了,收拾好灶台后见赵老三还未回来:“嫂嫂,家里的钱都在我男人身上,等他回来我明日便带着钱回去看看娘!”
“妹子这意思,是在赶我们走吗?”嫂嫂古氏见苏觅面露疑难之色,脸色瞬间变了,翘起二郎腿双手叉腰,一副要教训苏觅的样子。
“你可别忘了,你不是风刮大的,也不是雨淋大的,是我们苏家一口饭一口汤养大的。现在跟了个壮汉,以为就可以六亲不认了吗?”苏炳怀指着苏觅,口水沫子乱飞。
苏觅心头是一百个委屈,他明明是想过些日在回去看母亲的,没想到自己的兄嫂这般数落自己:“哥哥莫非今日前来,就是专程来要钱的?”
“对!不然你以为,谁愿意走十几里路?”嫂嫂古氏站起来,双手叉腰一副乡里泼妇的模样儿。
只觉着心底凉薄得很,一月未见的哥哥嫂嫂待自己越来越生疏冷淡,一双杏眸噙着泪珠子簌簌往下落。
嫂嫂见她这副楚楚可怜的模样儿,更加来气了,蹬鼻子上脸的吼了起来:“不要以为我们是外面的男人,你做起一幅楚楚可怜的样子,那是给男人看的,我们可不吃你这套!”
“今日,你若是能拿出二十文钱来,我们就还认你是我们苏家的女儿,若是拿不出来我和你嫂嫂便去官府告你不孝!”苏炳怀见自己妹子哭得梨花带雨的,不仅没有半分心疼,反倒变本加厉了。
“二十文钱?”苏觅伸出香葱般白皙的手指比了比,二十文钱在眼下这乱世,别说是治病救人了,就算是买下一处铺子都绰绰有余了。
“怎么?娘如今年迈,你还想赖账不成?”嫂嫂古氏伸手扯着苏觅的耳朵,苏觅只有忍着。古氏还不罢休,竟和以前一样,揪着苏觅的头发便将她拽出了灶房:“今日你若不给钱,我就去官府告你不孝母亲不顺兄嫂!”
“你去告一个试试看!”苏觅闻声扭头瞧见了赵老三,一双杏眸泪眼巴巴的,越发的委屈了:“夫君,你回来了!”
赵老三放下手中的板车和包裹,踱步过来,伸手将自己的娘子搂在怀里。一双眼眸漆黑里透着几分凛冽之气,憎憎的盯着苏炳怀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