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五国伐秦

  秦墨:“这么说,老将军答应出山了?”
  “……”
  在这一瞬间,廉颇知道,他被下套了!
  脸给憋的啊,
  是点头也不是,摇头也不是。
  好在秦墨很会做人,拱手行了一礼:“越国若能得老将军相助,势必如虎添翼,一举攻灭秦国。我是真心实意,想拜老将军为越国大将军。”
  “既是越王厚爱,那老朽就走一遭。”廉颇这才点头应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将廉颇带回王城,交给荀彧安置之后,秦墨又再次离开。
  五天之后,
  秦墨出现在赵国旧都——邯郸郊外。
  也就是李牧隐居之地。
  秦灭赵之战,赵王迁虽然没有免去李牧大将军职位,到底还是换了将,彻底寒了李牧之心。
  战争结束,李牧便搬出了邯郸,劈地隐居。
  眼下的赵国旧地已经成了秦国之领土,只是因着秦王政也想收服李牧,对李牧的归隐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顺其自然。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同样堪称传奇。
  他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赵破匈奴之战,
  更是华夏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
  面对这样的李牧,秦墨没有绕圈子,自我介绍之后,直接说道:“将军想不想,在战场上跟王翦再痛痛快快地打一场?”
  李牧更干脆。
  转身进屋,稍倾,拎着一包袱出来,手中握着一柄剑,“走吧!”
  巴蜀之地被新进崛起的越国吞并,此事早就在战国世界传播开来,李牧刚隐退不久,自然是知晓的。
  因而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秦墨大喜。
  …………
  11月1日,龙川城。
  贾诩还在率领使节团奔走各国,秦墨已经为越国觅来两员大将,命人筑拜将台,亲自登台拜将。
  在吏部尚书荀彧主持下,
  秦墨以越王身份,拜廉颇为大将军,拜李牧为骠骑将军。
  两位来自赵国的传奇将领,以这样一种方式完成了彼此的相遇,再一次携手,为对抗秦国而战。
  只是这一次,
  故国已成往事,新主才刚登基。
  拜将仪式刚一结束,两位将军就迫不及待地赶往巴蜀之地,那里聚集着南越军九个军团,以及刚组建的黑水军第二军团。
  为了不产生冲突,
  秦墨特意对廉颇、李牧做了一个分工。
  大将军廉颇坐镇巴蜀,主要负责整训南越军,毕竟岁月不饶人。
  精力更加旺盛的骠骑将军李牧,则主要负责制定汉中之战的作战方略,同时完成前期的情报侦查。
  秦墨的工作,则是继续从现实中搬运粮草。
  为明年的大战做准备。
  …………
  安排好一切之后,秦墨总算暂时闲了下来。
  趁此机会,秦墨一头钻进了王宫静室,一边利用伏龙鼎炼制七十二杆战魂幡,一边修炼道术——碎玉诀。
  闲暇时则逗一逗黑龙敖缺,试图从他嘴里套出更多的情报。
  偶尔也会处理一点太上道院事务。
  开学之后,太上道院整体还算平静,学员们要么闭关修习,要么仍旧将主要精力投入《洪荒》,并不经常现身。
  秦墨比较关心的,是那些冲击上品金丹之人。
  白桦在碎丹之后就回到龙川城,继续当她的户部尚书,以期尽快积攒足够的经验值,完成第二次结丹。
  除白桦之外,
  整个太上道院只有一名结丹期学员选择了碎丹。
  剩下的,
  要么是还在观望,要么就是已经放弃了。
  对此,
  秦墨采取的是“作壁上观”的态度。
  …………
  就在秦墨闭关期间,贾诩开始他的表演了。
  不出意外,
  贾诩出使的第一站并非跟越国临近的楚国,而是刚刚跟秦国休战的魏国。
  道理也很简单,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眼下,要从山东各国寻一个最想跟越国结盟的,非魏国莫属。
  迫于国内形势,秦国暂时是休战罢兵了,但以秦国的虎狼之心,但凡给它缓过一点神来,就会像恶狼一样,再次猛扑而上。
  非把魏国咬死不可。
  在这种情况下,刚刚打掉了秦国的嚣张气焰,还顺道救了魏国一把的越国,主动伸来橄榄枝,魏国没有不接的道理。
  在贾诩抵达魏国都城大梁的第二天,两国就签订了盟书。
  动作之迅速,
  让其余诸侯国也是大跌眼镜。
  别看齐楚燕等国,表面上把越国当做小透明,可贾诩率领的使节团刚一进入中原,就成了中原的焦点。
  各国密探就差二十四小时盯梢了。
  但凡使节团在哪个驿站或者客栈下榻,那当天必定会爆满。
  住的都是各国探子,
  一个个都还不掩饰,就那么明目张胆地跟着。
  中土世界,
  随着贾诩的到来,很是刮起了一场越国风暴。
  拿下魏国之后,贾诩这才调转行程,兜兜转转,来到了楚国都城寿春,向楚王负刍递交了国书。
  让人玩味的是,
  收下国书之后,楚王足足晾了使节团半个月。
  各家探子也都心领神会,都知道,跟魏国不同,楚国跟迅猛崛起的越国可是有着一段心结。
  故意给越国使节团下马威呢。
  贾诩呢?
  却也是一点都不着急,每日里带着礼物四处拜访楚国权贵,出入各种宴会,忙的是不亦乐乎。
  一下成了楚国的“交际花”。
  这么一来,楚王负刍反倒是急了。
  不为别的,
  楚国疆域是大,可内部却极不团结,王公贵族掌握着很大的权力,甚至可以左右楚国的决策。
  加之是靠不光彩手段上位的,楚王负刍就更心虚了。
  没奈何,
  只能是在王宫正殿正式召见越国使团。
  原本,
  楚王负刍都做好了跟贾诩打口水仗的准备,预料越国会借机发难,要求楚国归还越国旧地,否则就发兵云云。
  这是强国的一贯做法。
  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贾诩一上来,就带来越王秦墨的承诺,言明,越国只是继承了古越之国号,并不继承古越国领土。
  现在的越国王室,也跟勾践一脉毫无瓜葛。
  眼下之意,
  就是新生的越国不会翻旧账,更不会向楚国讨要旧地。
  只这一下,
  就把楚王负刍伺候的舒舒服服,接下来的谈判就完全进入了贾诩的节奏,无非搬出唇亡齿寒的那一套,说服楚国加入讨伐秦国的阵营之中。
  道理也很简单,
  以秦国目前之趋势,一旦灭了魏国,下一个遭殃的就是楚国。
  与其坐以待毙,
  不如趁着秦国虚弱主动出击,将威胁消除在萌芽之中。
  楚王负刍果然上当,双方围绕着出兵、联军指挥权、战后利益分配等事项,进行了长达一周的艰苦协商。
  之后,
  总算是签订了盟书。
  不得不说,楚国胆子不大,胃口却不小。
  而且还贪婪。
  楚王负刍既想要获得联军指挥权,还希望在战后利益分割时,能获得最大的一块蛋糕——韩国旧地。
  不想,
  贾诩却是出奇的大方,全部答应下来。
  只要五国伐秦,越国不仅甘愿充当先锋,而且不要联军指挥权,更是承诺,不会参与韩、赵旧地的分配。
  简直就是大好人
  把个楚王负刍整的是迷迷糊糊的,对越国好感大增,就差要跟越王称兄道弟,拜把子了。
  …………
  楚国这一加入,五国伐秦基本就成了一大半。
  正因为此,
  贾诩才在不损害越国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处处退让,把楚王负刍哄好。
  拿下魏、楚两国,等于是说,贾诩已经掌握了五国伐秦的主动权,将皮球递给了一直看戏的齐、燕两国。
  在魏、楚、越结盟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齐、燕是加入还是不加入?
  不加入,
  不仅国格有失,而且很可能失去瓜分秦国的良机。
  一旦秦国败了,
  魏、楚两国趁势崛起,那接下来该遭殃的就是他们了。
  尤其是燕国,本就跟秦国接壤,在“好邻居”赵国被灭之后,就一直心惊肉跳的,生怕秦国大军来犯。
  此时还不趁机跳出来。
  也正是算准了这一点,在离开楚国之后,贾诩才会将下一站选定燕国,而不是更近一些的齐国。
  算计的是明明又白白。
  贾诩抵达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半推半就的,磨蹭了小半个月,也终于跟越国签订了盟书。
  期间还发生一小插曲。
  那便是在赵国被灭之后,逃到代城称王的代王赵嘉,竟然派人主动联系贾诩,希望能以赵国的身份加入到讨秦联盟之中。
  结果却遭到贾诩的无情拒绝。
  代国不过一郡之地,国小体弱不说,还兵力不足,帮不上什么忙,偏又要打着赵国的旗号。
  那等将来将秦军从赵国旧地打退,是不是要把这些土地还给赵国?
  那不开玩笑嘛!
  韩赵旧地,可是贾诩拉拢山东诸国参战的最大诱饵,怎么可能拱手相让。
  …………
  转眼已经是寒冬时节。
  离开燕国之后,贾诩来到最后一站——齐国。
  原本,
  “事不关己”的齐国是最难被说服的,几乎无解。
  可随着燕国也加入盟军之中,齐国反倒成了最好说服的那一个,不加入,势必就会被山东各国孤立。
  为了消除隐患,
  即将组建的盟军怕不是会先将矛头对准齐国,灭了齐国再说。
  那可就死的比窦娥还冤。
  因此,在贾诩抵达的第五天,齐王田建就很爽快地签订了盟书。
  之后,
  在贾诩牵头之下,各国派出使节齐聚魏国都城大梁,共同签订了五国伐秦的盟书,敲定了最后的结盟细节。
  自此,
  一个针对秦国的强大联盟被组建了起来。
  而秦国,
  那个看似强大的秦国,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