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五章 衮衮诸公不如屎
正在忙着制作汽缸的天启,疑惑地看着杨信和他带来的三十六人。
不过两人只是交换了一下目光而已。
就在同时黄端伯等人纷纷跪倒,叩拜他们的皇帝陛下,杨信在天启耳边低声详细说明了一下,天启略微点了点头。
“都起来吧,你们的心意朕已经知道,但史可法的确犯了罪,法司必须依律进行判决,大明律乃太祖所立,大明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犯了罪同样也必须接受惩处。不过河间侯既然说已经不再追究,而且史可法此举也的确是为师报仇,法司判决后,朕会赦免他的,只是革除他的功名,革除锦衣卫世职。”
天启说道。
黄端伯等人赶紧谢恩。
革除功名又不是禁锢,无非这一科没法考了。
但经过此事,以史可法的名声下一科秀才举人进士肯定一气呵成,所以这应该是最完美的结果了。
再说要不然还能怎样?
就凭今天那些举子们的表现,难道真指望他们为此继续抗争?
如果他们不参加就只是这三十六人有个屁用,直接抓诏狱里去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河间侯,你带他们在这里转转吧!”
天启说道。
他才没兴趣跟这些人扯淡。
“陛下……”
黄端伯看着天启的背影欲言又止。
皇帝陛下根本没搭理他,此刻皇帝陛下正全神贯注地指导一个老工匠,而后者正在用木棰小心翼翼地敲着一个厚锡板,这个锡板裹在一段光滑的圆木上,随着那工匠的敲击,整个锡筒正在一点点成形。对面的宋应星同样在盯着,就仿佛这个锡筒可以决定大明帝国的命运,实际上宋应星这些年也越来越远离朝堂上的斗争,至少不会主动参与,毕竟对他来说,科学院的这些比什么东林党恶斗阉党更值得关心。
科学的魅力不仅仅是对天启,对他同样也很大啊。
“黄举子,你知道陛下正在制作的这是什么吗?”
杨信说道。
黄端伯没有回答他。
作为一个标准的文人,黄举子对于这种奇技淫巧还是没什么兴趣的。
倒是万元吉还颇有兴趣地看着,当然,他有兴趣是因为他和宋应星其实都是豫章社的,只不过他年纪比这些人小,所以算得上学弟而已,作为豫章社成员中目前品级最高的,宋应星现在可是恍如传奇一样。黄端伯虽然也是江西人,但却是建昌的,本来和南昌豫章社这些就不是一个系统,因为宋应星的带动,甚至让南昌士子掀起一股学习科学的潮流……
实际上也不光是潮流。
宋应星在科学院偷学了不少东西,然后同样偷偷塞给他家乡朋友。
而这些东西则迅速变成实实在在的银子,比如水力锻锤就已经在南昌一带常见起来,这东西让南昌本地士绅,也开始大量制造优质锻铁。
他们也有冶铁基地。
这时候新余,分宜是重要冶铁地。
而且还有巨型生铁炉。
一座高达六米,一次就能装几吨铁矿石,木炭或者焦炭冶炼,四个小时就能出一炉生铁。
江西那也是钢铁基地。
说到底士绅也不傻,只要能迅速带来利润的,他们一样会去追求,比如杨信在京城的玉米育种,宋应星就经常跑去偷窥,甚至还在家乡也在种玉米,并且也在学习育种,还有地瓜,他也在江西山地种植,就连做罐头他都学,而且还偷偷带出去好几支水银温度计。
当然,因为时间问题,这些还只是在南昌一带出现。
黄端伯在建昌是感受不到科学带来的变化,在他看来这一堆乱七八糟,明显就是皇帝陛下不务正业的证据,一个帝国皇帝,不看奏折,不上朝,连阁臣都很少召见,却天天带着一帮工匠佞臣,在这里搞这些乱七八糟,这不是不务正业是什么?身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臣,信奉文死谏原则的,他当然要劝谏,就算劝谏不成功也要劝谏。
“河间侯,那你说这是什么?”
黄端伯说道。
“难道陛下身为天子,却在这里打铁?”
卫景瑗跟着质问。
不过这时候天启早就全神贯注,根本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
这可是蒸汽机的关键,这个汽缸能不能做出来,代表着试验型的蒸汽机能不能实现,不过这只是一个类似验证性质的东西,只有这台蒸汽机做出来,而且能够动起来,那么才会开始下一步,也就是全力攻关水力镗床,并且不断以这种实验性的进行改进。
等水力镗床成功就是真正实用化的蒸汽机了。
“第一这不是铁,这是锡,第二,谁规定天子不能打铁?第三,陛下目前也不是在打铁,而是在为大明创造全新的未来。”
杨信说道。
“就是这个铁筒?啊,锡筒。”
路振飞无语道。
“路举子家乡曲周,该知道洺河,漳河,甚至滏阳河上都在修水泥桥吧?”
杨信说道。
九千岁正在搞类似国道的工程,从京城向南贯穿到湖广的这条官道无疑可以说至关重要,堪比京城往山海关的,而这条官道上最重要的阻碍,就是一条条夏季泛滥冬季近乎干涸的河流。这些河流以过去的手段建桥很困难,因为河道,准确说是河床太宽,几百米宽的河床,除非以修卢沟桥的投入,实际上甚至得超过卢沟桥。
毕竟卢沟桥也就才两百米。
但这些河床没有一个低于这个长度的,甚至它的几倍长。
但有钢筋水泥就简单了,虽然这个钢筋只是锻铁筋,但制作桥墩的成本已经可以说直线下降了。
再加上杨信的木桁架就更廉价了。
一里宽的长桥,也无非就是十几个锻铁筋的水泥桥墩,冬季施工挖出引河挖出基础,天气转暖抢在山洪爆发前迅速浇筑桥墩,只要这些桥墩能够扛住汛期洪水的冲击,那么剩下就是在桥墩上装桁架了。
目前有十几座此类桥梁正在建设,包括洺河,滏阳河和漳河,另外还有通往山海关的。
这是九千岁的重要政绩工程。
路振飞当然知道这些,而且临洺关的已经开工,甚至基础都已经挖开,一直挖到底下的坚实土层,用畜力的螺旋泵不断排水,然后铺上带孔的石板,打上一个个木桩钉住,上面用水泥和石头垒砌船型基础,在基础上浇筑一根根锻铁筋的桥墩,上面是同样材料的承台,承台上搭木制桁架。
双桥墩,但在一个船型基础上。
反正这时候又不用在意宽度,实际上也不用在意承重,只要桥墩能够扛住洪水就行了。
所以桥墩并不粗。
“那么这是不是陛下用科技带来的?想当初陛下用水泥做塑像时候,据我所知那些御史也在上奏,说陛下不务正业,说这些奇技淫巧劳民伤财,可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三大殿的建设节省几百万两,北方目前所有城墙修缮都用水泥,光山海关城墙的修缮,就节省几万石糯米,而现在正在修建的这些桥梁,又将彻底改变北方交通。
那么陛下之前是在不务正业吗?
那些务正业的,有哪个可以做到这些?
同样,现在你们说陛下做这个是不务正业,那么敢不敢跟我打个赌,二十年后你们所有人都会为这句话而羞愧,就像那些御史,现在没有一个敢再说陛下的水泥是不务正业。”
杨信说道。
“那这到底是什么?”
万元吉好奇地问道。
“这是航行大海的百丈巨舰,这是带着几十万斤两三天从南京到京城神车,这是大明未来一切工厂的动力,虽然它现在只是一个锡筒,但二十年后,它将支撑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杨信说道。
皇帝陛下依然没听到他的吹嘘。
进入工作状态的皇帝,是根本听不到别的东西的。
“走吧,诸位,我带你们看看其他东西。
看看这个,这就是陛下制造出雷电的东西,它已经可以用来照明,一旦被点亮,夜晚这里会亮如白昼,不需要任何灯烛,如果你们想看,哪天晚上过来看就行了。
陛下还在研究用它传递消息。
从这里把一道圣旨传到南京只需要瞬间。
不过目前只是刚刚知道了原理,真正实现还需要时间。
诸位,陛下造福百姓,带着大明走向盛世,不一定非要上朝,话说你们为什么总是盯着上朝?难道陛下每天早晨去朝堂坐着,然后一堆大臣凑起来说说话就解决问题了?你们是觉得陛下一个人做出的决定,比内阁一帮耆老重臣商议出的还稳妥?既然我们有内阁诸公,为何还要陛下上朝?内阁诸公商议完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好了?
难道非得陛下亲自去一份份奏折批示?
陛下在这里对大明的改变,难道不是超过上朝?帝王的职责,帝王的职责只有一个,让天下万民丰衣足食,上朝批阅奏折就能让万民丰衣足食?杨某从海岛上挖来的鸟粪,能让稻谷增产三成,请问一下,把衮衮诸公们聚集到皇极殿会议能让天下稻谷增产三成吗?还是你们的圣贤书,教过你们如何让天下稻谷增产三成?那么从这一点上说,衮衮诸公和圣贤书是不是还不如那些海岛上的鸟粪?”
杨信说道。
黄端伯等人一片无语。
(挂了两天吊瓶,两天写了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