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月二龙抬头
这河边送行道别的千古绝唱,让多少历史名人感慨。
这一带河流密布,是重要的古战场之一。破釜沉舟、背水为战、黄巾军起义,都发生在这里。这里曾是牛郎织女的桑梓地,也是传说中的千手千眼观音的故乡,这里也曾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避难所……
北方的一座省城就座落在这块风水宝地。它西部是起伏连绵的太行山脉,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这座城市不光是有着悠久的古代文明史,还有着悠久的中国现代革命史。今天,在这块热土上仍然演义着这样那样的故事。
现在,这座省城的交通非常发达:机场并非一座。地铁环绕全城。南北东西的高铁、高速公路十字穿插,已经把这座城市四面包围起来。在这里任何一点登车,你都可以横跨祖国的东西,竖穿祖国的南北。
走在省城的大街上,你可以看到穿着不同民族服装的男女青年人,他们既说着流利的普通话,又说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你还可以看到来自五大洲的外国友人,和本乡本土的乡邻亲情无限,他们不光是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夹杂着本地的方言土语。他们有的是送上门的中国女婿,有的是嫁到中国的洋媳妇。真应了那句话:中国变大了,世界变小了……
育人中学是省城的一座重点中学。它座落在城市的东南部,是高铁和高速公路的一个交插点。所以,外地到省城就读的中学生,还有外国人的孩子,都喜欢落脚到育人中学读书。这里不光是因为交通方便,还因为这里曾走出过许多有名的文人、学者和自然科学家……
在育人中学的东南方位,也就是学校大操场的外边,还有一片低矮的老屋。这里住着大几百户人家,住得大都是青砖瓦房。看看那砖的模样,看看那房屋的样式结构,这房龄少说也有大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和周围的摩天高楼、豪华的大厦相比,这里就是史前古人的住宅区。他们仿佛刚刚结束刀耕火种的生活,迈步走出洞穴,告别了群婚制,进入婚姻家庭私有制的年代。
你站在这里,左跨一步,就好象来了个历史大穿越,一下子就回到亿万年前,右跨一步,你又回到高科技生活的现在。
这些青砖瓦房,历尽沧桑,几经社会变革。它们仍然屹立在这里,留给人们许多遐想。最近,已经有消息传出,这一块地皮也要改造开发,要旧貌换新颜。
现在,在这些老房屋里进进出出的,大都是满头白发走路有些颤颤微微的老年人。这些人年纪越大,怀旧情节越重,越珍惜和这老房旧屋的情感。他们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恋恋不舍,难以忘怀。
今天是农历“二月二”,又称作“春耕节”“家事节”“春龙节”,是土地公公的生日。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农民要重新披挂上阵了。
今天是个好日子。天公作美万神赞助,晴空万里暖风劲吹。城市里的男人们习惯性地到理发馆,排着长队去等理“龙头”。主妇们在家里打扫卫生,迎接龙抬头的吉日良辰。
这个小区最南面的一排,最左边的一家住宅。在这里又分外的显眼。它那正房,雕梁画栋,真象个庙宇。这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一个头发和脸皮比雪还要白的老太太,正在打扫房间。她人长得白,她也姓白,她叫白雪。
白雪的身高有一米六五的样子。这是中国女人的标准身高。虽然年近八旬,却是背不佗,眼不花,耳不聋。体态还是那么匀称,既没有多余的赘肉,也不是瘦骨嶙嶙皮包着骨头。白雪老太太的步履仍然是那么的轻盈有力,一双大眼睛仍然是那么的有神。双眼皮、长长的眼睫毛,忽闪忽闪的,没有一时的安静。特别是那张双眼皮,格外地引人注目。小口薄嘴唇,仍然是那样的丰满,岁月好象从没有给她留下记号。如果真能来个历史大穿越,在那二八黄花的青春岁月里,不知她该是多么的青春、靓丽、迷人。
如今,儿女们都搬进新居,住进了高楼大厦、电梯洋房。白雪老太太虽然孤身一人,却舍不得离开这块旧地。她还要在这里坚守,能多住一天,就多一天幸福地回忆。这里记载着她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刻印着她一朵黄花含苞欲放的初恋。
她把家具、炊具,里里外外都擦了一遍。最后,从书柜里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册。这相册虽然一尘不染,她还是用嘴轻轻地吹了吹,然后用白毛巾轻轻擦了一遍。这样的相册,她有三大本。这是她前半生的留影,青春靓丽黄花姑娘时代的照片,占居了相当的比例。
忽然,一张小四寸的照片,从相册里滑落下来。它打着滚,翻着跟斗飘然而下,却面朝下落到地板上,好象羞于见人。老太太用手捡了两次,才轻轻地把它捡了起来。翻过来一看,是一张黑白的照片。照片都有些发黄,显然是有了年纪。
白雪老太太的手忽然颤抖了一下,接着她的身体也抖动了几下,好象是触了电。
这是一张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上的留影。照片中有一男一女两个人。男青年潇洒帅气,姑娘靓丽动人。二人都开心地笑着,目视着正前方,对美好的明天充满了企盼……照片下方有一行小字:高原白雪,拍摄于农历XX年二月二。
哇!这是一个多么吉利的日子。这是一张充满“爱”字的照片,可惜已经过去了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