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清查

  李汉基,荆州户曹散吏,今年二十八岁,他这散吏也是家传的职位。今年春天,他的父亲,一位五十三岁的老吏辞去了任职。荆州户曹从事便把他挑进了户曹。
  李汉基站在新村村民李禾的田垄上,眺望他家的田地。青黄色的麦穗沉甸甸的,似乎比他在其他郡县看到的麦子结谷的更好些。
  是那些水车的缘故?这村子临近芳菊溪,用水车灌溉确实很方便。
  “那些水车是谁做的?”李汉基问一旁沉默的老汉。
  李禾抬起头,眼神里满是茫然。不过,他听到那个问题,眼睛里的迷茫消失了,用轻快的语气道:“水车啊,是马先生带人做出来的。”
  “马先生?”
  “马先生是世子从关中请回来的人才。他会做水车。而且他做出来的水车可比我之前见过的好用多了。”
  “原来这些水车是郑胜的。他给你们用,收钱吗?”李汉基用不经意的语气问道。
  李禾皱眉:“收钱?没有。而且,这些水车并不归属于世子。是我们村子里各家各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请马先生打造的。”
  “能给我仔细讲讲吗?”李汉基颇有兴致的追问。
  “马先生的墨坊,打造一架水车收三百钱工费。我们村造了二十三架水车,每户出了五十九钱。大人如果要查,请去十七里丘的墨坊,马先生那里的账单有记录。”
  “马先生的磨坊?马先生还是磨面的工匠?”李汉基惊奇道。
  “不是磨面的‘磨’,而是墨子的‘墨’。”李禾纠正道。
  “墨坊。”李汉基沉思。
  “大人,我们什么时候丈量土地啊。”一名跟随他的郡兵看着他始终在和老农闲聊,不禁急道。
  李汉基看了他一眼:“李老汉的田,一共一百八十一亩。旁边那户钟黄的地,是三十四亩。再往左,张全得的地,是一百六十九亩。韩道安那户的地,一百七十一亩。郑三里的地,是一百九十亩。与顺阳县田亩账本上记载的数目不差。走吧,下一片。”
  郡兵惊愕,“大人,您还没?”
  “我一眼看过去,田亩的数量就看出来。”李汉基淡然道。
  郡兵有些震惊。
  “李老汉,我记得你家有三个丁男、三个丁女,本该授田三百亩,那些地呢?”
  “地不够啊。实授田和应授田的区别你不应该比我更明白吗?”李禾反问。
  “但这里不是你们自己开垦出来的吗?”
  李禾皱了皱眉,觉得告诉他也没关系:“因为我们现在的每亩地约产三石粮食。”
  “三石?怎么可能?”李汉基惊愕的很:“年成最好的麦田,最多也产粮不过两石多,你们的田?”
  “信不信由你。”李禾道。
  李汉基看着那些麦田,感觉他说的大概差不了多少。
  “不过,那可是三石粮啊。”李汉基继续往前走,心里默默盘算着,如果万泉镇的粮田都是这般长势,郑氏可以买到多少粮食。
  李汉基想着他看到的契书,虽说是几个月前刚刚签好的契书,但也是写得明明白白很是清楚。
  那这账其实没什么可查了。所有田地都在顺阳县记录在案。
  而该收的田赋也都收了。
  他们来这里,是为了查清楚郑胜有没有少报田地给官府。可他们查了这么久,并没有发现什么缺漏。
  那么唯一能找麻烦的,就是那份村民们和郑胜约定好的契书:郑氏的优先购买粮食权了。
  可这份约定,却是对民户有利。秋收季节,寻常粮商在购买民户手里的粮食时,有哪个是不往下压价的?
  但郑胜以平价购入,实在是没什么好指摘的。
  李汉基甚至觉得,郑胜对这些民户太好了。
  他回到了万泉镇。走在笔直、干净、宽阔的青石路上,想着这地方是郑胜几年间便做出来的。
  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要是郑胜做了荆州刺史,那荆州该是什么样的景象?
  “不过,他还很年轻啊!”李汉基轻声道。
  他回到户曹佐所在的客栈。好几个和他一样的散吏都回来了,大家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眼底的信息。
  没有问题。
  夏侯观环视众人,叹了口气:“居然找不到?那就看主薄大人那里,可不可以查到点什么吧!”
  尚准很累。
  作为清查郑氏商坊的最大官员,他本是可以轻松些的。但他害怕郑氏会有人贿赂他手下的官吏,从而隐瞒实情。
  于是他亲自出马,从南向北依次清查。
  尚准就像是一个参观者般,开始了自己的旅程。
  先是一片还在建设的工坊。据说是丝织布匹的作坊和做衣服的衣坊。
  郑氏还要扩张?尚准感觉有些奇怪。
  这没什么好看的,于是他到了下一处。接下来是书坊。
  尚准看着那些小字和铜框,和那些工匠熟练的操作,再次惊异:“原来是这样印出来的啊!”
  尚准查了账本,发现这书坊却是一直在亏损运作。
  “但郑胜建了藏书馆啊。”
  接下来是木坊,尚准想着那些坐起来很是舒适的木椅应该是出自此处了。
  “那木椅虽坐着舒服,但坐姿不雅。”尚准心想,他并不喜欢坐木椅,因为坐在那木椅上,容易暴露某些私密的位置。他还多次批评过家里的那几个很喜欢木椅的年轻人。
  “这生意居然赚了这么多?”看了账本,尚准才发现郑氏的这生意现在做得有多大。
  可惜,他没有发现郑氏有漏缴的情况。
  再往北是纸坊。这是刺史叮嘱他着重调查的地方。可是他查遍了整个工坊,丝毫没发现这纸坊有什么奇怪的秘密,账单也是没有疏漏。
  尚准复查了三遍,没有丝毫的发现。
  天色晚了。
  尚准对本次行动失去了信心。
  第二天,他继续向北,查看了养荆州驽马的马场;看了制造马车的车坊;生产各式农具的铁具坊;有一个古怪的、始终在画图的马先生的墨坊以及生产烟花的烟花坊。
  依旧是没有问题。
  最后一天,他到了十七里丘的北麓,查看了酒坊;生产醋、酱等的味坊;那令醉香居声名鹊起的清油生产地——油坊;将麦粒磨成粉,进而做成极好食物的麦坊以及生产磨具的石磨坊。
  他把郑氏商坊的所有账单全部收在一起,再次仔细清查,还是一无所获。郑氏工坊的账单清晰明了,并无错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