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怪人司羡
虎卫营坚持继续每天跑步。现在,虎卫营各组的组长已经完全可以独立带队了。但大家还是编成阵列一起跑步,由郑尚、万云几个轮流带队,喊口号。
郑胜跟在队里,和大家一起跑。
现在,他们跑的距离越来越远。
那块郑胜坐过的青石,成了途中一个不起眼的地点。
不过,今天在路过青石时,那石头上居然坐着一个人!
郑胜感觉很奇怪,已经是初冬时节,秋收早已结束。
寒冷的天气,除了郑胜他们还坚持出来跑步,这时候坐在山林的石头上干什么?
况且,这个人?很不正常。
他大约有二十多岁的样子,面色枯槁,披头散发,眼睛倒是炯炯有神,但整体来说还是一副不忍直视的面容。
他穿着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郑胜认得出来,是最廉价的粗麻布制成的。而且,做衣服的人手艺太差劲了,郑胜觉得就是把几块粗布随便的剪裁几下,胡乱缝起来的而已。
这是一个落魄的穷人,很有可能是一个流民。郑胜判断。
郑胜想着这个流民出现在这里的目的是什么?
跑到终点,王钧命令大家稍息。
郑胜把郑尚、王钧、万云、李安建、郑整召到一块,讨论在路上遇到的那个流民。
“又是来偷东西的?世子,我们人多。把他抓起来吧!”郑整提议。
“不妥,他又没做什么,我们怎么抓?”郑胜摇头。
“要不,我们去试探一下怎么样?”万云提议。
“怎么试探?”
“回去的时候,假装掉队,去石头那里歇息。”万云道。
“好主意。”众人立刻同意了这个办法。
“谁去啊?”郑整问。
“机灵一点的,不要太壮的,既能打还能跑的。”万云道。
“我们谁符合这个条件?”众人面面相觑。
“我。”郑胜站出来,“我看起来不壮,机灵,能打也能跑。”
“世子,你不能去,让郑于去吧。”万云反对。
“郑于也不合适。他太弱了,不能打。”郑胜道,“还是我去。”
这个决定就此确定下来。
“那我们大家在前面等着。世子若有危险,我们赶紧回去。”王钧道。
“世子,我跟你一起吧?”郑整提议。
“不行,你太笨了。”郑胜拒绝了他。
集合整队,往回跑,郑胜故意拉在后面。
与队伍越拉越远,最后完全看不到前面的人影了。郑胜跑回青石那里,发现那人依然坐在石头上。
那人对郑胜的掉队很惊讶。
“那小孩。”他叫住郑胜。
郑胜站住,看向他。
“你过来。”他招了招手。
郑胜有些戒备的走过去,站在他两步外的地方。那人打量着郑胜,不说话。郑胜毫不示弱的和他对视。
“你叫什么?”他开口问道。
“郑胜。”郑胜说,“你叫什么?”
“争胜?郑胜,还真是个大气的名字。”那人想了想,“你们这些孩子每天跑过来跑过去,是做什么?”
郑胜不说话,因为这些东西不需要告诉一个陌生人。
“我叫司……司羡。”司羡顿了一下,说出了他的名字。
“司羡?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你,你是从外地来的?”郑胜追问。
“我的确是从外地来,暂时住在这里。”他用手一指,“我就住在那边的草堂里。”司羡哭笑不得,他说的可是真话,没有一句是假的。
暂居于此的司羡,意外发现了一群小孩子似乎在以军伍的阵列跑来跑去,这让满怀愁闷的他觉得很有意思。
司羡觉得有必要认识一下这些孩子,今天好容易有一个小孩落单,他想问一问。
但没想到这小孩戒备心很强。他没把小孩儿们的事情问明白,自己快被他把底细全部盘问出来了。
郑胜顺着他的手指往不远处看,发现那边一片竹林里,隐隐约约还真有间草堂。郑胜心思转动,他改变了看法,司羡说不定不是流民,而是什么大人物呢。
那一片竹林,郑胜在今年刚来李家村时,也到里面游玩过。郑胜记得清楚,那时候根本没有草堂。郑胜也想过是不是可以在那里建一间竹舍,结果这一年忙忙碌碌,自己还没来得及去建,被人捷足先登了。
郑胜每天跑步没有断过,也没有留意那片竹林是什么时候建了房子。但在六月之后,除非是极为恶劣的天气,虎卫营每天的跑步从未间断。建草堂不是难事,但也算要闹出些动静,每天经过的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但草堂还是悄无声息建起来了。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了,这草堂是被人用很短的时间建起来的,甚至是不到一天!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一个流民,更做不到!
“小友,不如去陋舍歇一歇。我看你挺累的。”司羡看着郑胜脸上阴晴不定的表情,更加捉摸不透这小孩的心思,于是顺着自己的话,邀请他去竹舍。
郑胜对他的身份有了新的认识,防备心理降低了不少。于是跟着他去了那竹舍。
竹舍面积不大,但显得宽敞透亮,除竹榻、竹桌、炭盆和一套茶具外别无他物。司羡邀请郑胜坐下。
两人面对面坐在竹榻上,郑胜不自在的挪动下屁股,桌椅生意,郑汶已经在南阳铺展开来,自己家里用的更多。他已经很久没再这样坐过了,这司羡看起来还真是外地人,连南阳时下最流行的桌椅都没在用!
然后郑胜边想边看司羡颇有风度的熟练煮茶。
郑胜突然想起,所谓的魏晋风流士人的种种怪癖,吃什么五服散啊,光着身子乱跑啊都有。而像司羡这种穿着粗麻衣服,其实好像也算不上什么惊世骇俗的了。
“你在想什么?”司羡忙活完,问。
“这里怎么只有你一个人?”郑胜随口问道。
“我是个闲人,自然不需要别人照顾。”茶水沸腾,司羡给他斟上一杯。
郑胜双手接过,一饮而尽,顿觉唇齿留香:“好茶!”
“你们为什么每天跑来跑去?现在可以为我解惑了吧?”
郑胜放下茶杯,“锻炼啊?”
“锻炼?”司羡很奇怪,“为什么锻炼?”
“强身健体。”郑胜一字一顿的说,真正的理由自然不能说,他对外说的都是这个理由,“我父亲是一位将军,我自然不能太差。”
“喔?令尊是一位将军?不知他现在何处任职?”司羡很惊讶,但也恍然大悟。
“我父亲如今在幽州任职。”
“幽州?”司羡挺直身体,微笑道:“原来你是郑宁远的儿子。”
郑胜点点头,“你认识我父亲?”郑老爹现在是在幽州做宁远将军,被人称呼为郑宁远也不为过。
“我曾经见过令尊几面。”司羡不否认,“小友有意从戎?”
郑胜笑着不说话。他当然不会告诉司羡未来,全天下都乱了,手里没点兵,只能任人宰割。
“哈哈,说这些干什么?”司羡转移话题,“小友,你家不应该在南阳吗?你怎么会在这里?”
郑胜用手指了指方向,“因为我就住在河边的李家村啊。”
“你是亭侯之子怎么会住在这里?”司羡继续问。
郑胜摇头,“你问了这么多,该我问你了。你到底从哪来?”
“我从关中来。”司羡说,他叹了口气,“家中杂事纷乱,无奈之下,躲了出来。”
“世子!”郑整的声音传来。
“有人来找我了。”郑胜起身告辞,“多谢款待,若司兄有空,可到我那寒舍做客。”
“一定,一定。”司羡微笑着注视郑胜离开。
郑胜和郑整、王钧、万云等汇合。
郑胜告诉他们,大家想错了。
“从关中来?姓司名羡?”王钧出身南安,想了想关中有哪里姓司的大族。他摇摇头,“没有,姓司的氏族没有。姓司马的倒是很多。”
郑胜摇头:“虽然皇族子弟各镇四方,但我们不会随随便便就在山林里能遇到一个吧?”
“今年九月的时候镇守关中的扶风王司马骏死了,现在他的子女应该为继承封爵努力吧?”万云思考着,“不是司马骏的后人,那会是谁?”
郑胜眉头一挑,他想起来司羡说的理由“家事杂乱、躲了出来”,难不成他还真是司马骏的儿子?
回了别院,郑胜又被青儿堵住。
“青儿,如果还是那件事,免谈。”郑胜笑着告诉她。
青儿苦着脸,“世子,不要了。我已经知错了。放过我吧!”
“你八岁,嗅儿才六岁,她能学会学懂,你怎么不行?”郑胜问。
青儿说不出话来,可怜巴巴的看着他。
“上个月,你唆使嗅儿和你一起求我进书房学习。还拿什么‘世子要求嗅儿当初拿着弩杀人,吓得她整夜得哭,也不安慰她的’理由出来。现在好了,刚学半个月,你就不学了,嗅儿怎么办?也要跟着你不学了?”
“世子啊,我和嗅儿是女人啊,跟男孩子整天混在一起。”
郑胜被气乐了:“才八岁!什么女人,是女孩!”郑胜琢磨了一下,“是谁又多嘴?冬叶不敢了,是苏厨娘吧!”
青儿低着头不说话。
“哼,第一批的厨丁,学成走了的有四个,留下来要学更深厨艺的有两个,被我赶走了三个,也就姓苏的成钉子户了?”郑胜皱着眉头,“王钧告诉我,最近大厨房做的菜质量在下降,油水少了,豆浆渣滓多了,她苏厨娘把我这里当成什么了!”
“东谷!”郑胜叫来了郑东谷,“告诉苏厨娘,她可以走了。”
东谷点点头,转身离开。
青儿红着眼,低着头不说话。
郑胜叹了口气,他又想到一件事,“郑尚的母亲在庄里住了几个月,最近想搬出来。王管家过来问我怎么办。”
“这样吧,让韩夫人过来教你们,怎么样?”
青儿眼前一亮。
“这样也能让郑尚母子团聚,并给韩夫人一份合理的夫子薪酬,正好一举两得!”
青儿激动地点点头。
郑胜派人去告诉王夫人对韩青的安排。
吃过饭,郑胜去了书房。
李安建站在中厅,笑着看着郑胜走过来。郑整、王钧等人有些奇怪地看着他。
“你们怎么了?”郑胜更奇怪,“李安建,你是怎么了?”
李安建笑着对郑胜说:“世子,我申请退出文武营。”
郑整马上拉住他,“你要退出去?”
李安建点点头,“对,在书房的学习对我来说太难了。浪费时间,我还是一心学武吧!”
郑整阻止他:“李安建,我刚进来了,你就退出去?你别出去。你退出去了,书房成绩最差的就真的一直是我了。”
郑胜不理会郑整,“你真的决定了?”
“决定了。我觉得我能把大课堂所学的东西全学会了,就会很了不起了。书房所讲的东西我已经学不会了。”
郑胜点点头,“好吧。”其实要不要让李安建退出文武营,一直是他和邱夫子讨论的问题,李安建不聪明,但很努力。但他们现在的教学是整体教学,李安建已经跟不上课上的节奏了。
但他自己提出来这要求,还是很令郑胜惊讶的。
李安建离开了文武营。
书房里,郑胜正检查作业时。
“世子,一位姓司的怪人找您。”虎卫营的卫士进来通报。
“姓司的怪人?”郑胜立刻想到是那位司羡。郑胜没想到自己早上邀约对方,他没过多久就来了。
郑胜将司羡请进中堂,两人闲聊几句后,郑胜才发觉这位还真是悠闲得太过无聊,溜达到郑胜这边来的。听到读书声,司羡参观了书房,听了操练的声响,他又去了西边营地。
随后一段时间,司羡成了郑胜这边的常客,他也不说话,就是时常在书房、营地转来转去,对郑胜这里的一切很感兴趣的样子。
不过,两个月后,司羡突然捎来一封信,说要回去关中了。为了表示对郑胜这段时间的感谢,他把那处竹舍送给了郑胜。
韩夫人来了,她成了书房的另一位夫子。
邱夫子去看了那间竹舍,很感兴趣,决定将书房搬去那里。不过,因为那间竹舍太小,实在装不下这么多人。最后决定明年的春天在那里再建一座更大的竹舍作为书房。
这一年的冬天,荆州下了大雪。漫天大雪中,太康七年走到了尽头,这个世界即将迎来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