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燕北归
这是无法改变的规矩,朱元璋作为规矩的制定者,也是最坚定的执行者。藩王必须就藩,这也是朱棣相比于朱允炆最大的一个劣势。毕竟一个远在天边,一个就天天守在身边,不说感情生疏的问题,就是京中有变,朱棣根本赶不及回来这一点就要了老命了。
而现在朱棣没有任何借口,更不敢违逆朱元璋的安排,只能是好好利用了这段在应天的时间,狂刷一波父亲大人的好感。
首先是带着一波小的弟弟妹妹,跟他们讲一讲北疆战事,算是半堂就藩实务课程,小家伙们也普遍对北国风光和广袤的大草原也极为有兴趣,再加上偶尔带他们出去游玩一番,营造足了兄友弟恭的样子。
其次是对在京的姐姐妹妹们也极为照顾,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再时不时拜访一番,进一步表现出了他对宗室亲眷的友爱。虽然表面上看来,这些小藩王,以及公主驸马之类的,并不能对皇帝陛下的绝对产生任何影响。可关键的是在于朱元璋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甚至不排除在他内心深处,也会将朱棣的一切举动和已逝的懿文太子相对比的可能性。
不过与此同时,朱棣也非常注意洁身自好,众多朝臣中,也就是因为跟徐家的姻亲关系才稍微有点接触,其他的一概就是朝堂上的事接触一番,私下绝不再多来往,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当然是要表现出对朱元璋的忠孝。在徐钦的建议下,朱棣倒是不曾过分地黏上去,而是另辟蹊径,尤其是在即将离开的时候,连续两天水米不沾,又强忍着不睡觉,面容自然憔悴无比,这副模样自然也落入了朱元璋的眼里。
“皇儿这是怎么了?可是病了,太医可曾瞧过?”朱元璋私下本就是一个合格的父亲,眼见朱棣日渐消瘦憔悴,岂能没有一丝触动?
“回父皇,儿臣无碍,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想到如今大哥不在了,我等众兄弟又远在千里之外,莫说尽孝于膝下,就连父皇龙体是否康泰都不得而知,每念及此,皆忧思难复。相信两位兄长和其他诸位兄弟亦是如此,儿臣恳请父皇也开恩允二位兄长及众兄弟轮流回京探望,薄叙天伦!”
这番话实在是大大超过朱元璋的预期,不过想想这老二老三,再看看眼前因为即将离京便明显憔悴了一圈的老四,心中也是感慨万千。世间事,总不能十全十美,纵然他起身布衣,现如今身居九五,但亦有马皇后及太子早逝二事深以为憾,眼前也算一件吧!不过以他的决断,即使是心中有憾,但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自然不会如此轻易的改变主意。
“皇儿不必伤感,你身在北平,一则是为国戍边,忠孝难两全则取其忠,父皇不怪你,更记得你的大功!二则,待你他日再度大胜残元,父皇便再准你回京就是!”
“儿臣多谢父皇!”
朱元璋这话虽只是有感之下的随口之言,但此时就在御前准备送朱棣出京的魏国公徐辉祖,此时却莫名的眼皮狂跳。他和在场的其他几个朝臣一样,都没有预见未来的本事,不过凭着身处风暴眼最近的优势和敏锐的嗅觉,都还是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似乎这里留下了一个天大的漏洞。
“对了,明年开春之后,让高炽回来一趟,他们也到了年纪了,这世子朕要亲自封给他们。”
“是,儿臣领旨,代谢天恩。”朱棣则是用莫大的意志力才压制住了内心的狂喜,继续按照原定的剧本演下去。
唠嗑完了家常,朱棣正式拜别朱元璋,不过在拜别的过程中,一个三十几岁的大老爷们拜着拜着就哭得稀里哗啦,惹得朱元璋的眼角也微微有些湿润,大有:有子如此,夫复何求的感觉。
在这一连串的表演之后,徐辉祖才总算是分开了这两父子,搞得他自己都怀疑自己是反派角色似的。不过他心里确实是有点不解,这大姐夫身体原本好得很,上个月还亲自射死一只老虎,现在怎么走路都有点发飘?莫非是真病了?
朱棣完全不按套路来,不仅仅是徐辉祖,以及一众朝臣们有点儿目瞪口呆和不知所措,连一直以最大的精力全神贯注盯着他的一举一动的东宫集团也有点懵。
很显然这位燕王殿下肯定是不甘心目送朱允炆这个侄子顺利上位的,可除了刚回京的时候第一个出面参蒋瓛之后,突然就仿佛是忘了此事似的,一下子画风就变成了家里蹲。如果这都还可以用他洞悉了朱元璋的心意,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但离京这事儿也完全说不通,既然真病了那就该顺势多留京一段时间才对,为何又急匆匆地走?难道以朱棣的智商,会看不出来,他如果能赖在京师意味着什么?
不过既然朱棣自己都坚持要走,而且朱元璋也不多留,包括徐辉祖在内的朝臣们自然也不会去多事,至于东宫,没有强行礼送就已经是非常克制了。
所以在全套戏做足了之后,再由徐辉祖父子领着仪仗队将其送到应天城北的龙江渡,乘坐水师准备的大船过江北渡。由于是全套仪仗在众目睽睽之下送行,因此徐钦也不便和朱棣再说什么,而且朱棣估计是此时是真的又困又饿,步履蹒跚不说,也失去了往日的精神头。于是这一路也平淡无奇,没有出现任何幺蛾子。
直到朱棣上了水师准备的大船,张玉才不知道从哪儿摸出来一只油纸包着的烧鸡,也不知道是藏在哪儿的,竟还在冒着热气。
“王爷,您慢点儿!”
“嗯嗯,唔,唔…待会儿过了江,到了浦江咱们先吃顿好的,好好睡一觉再走!”
“是!不过王爷,虽然徐小公爷才智过人,但毕竟年纪不大,将京中一切都交付与他,会不会…”
“呵呵,世美啊!霍冠军十七便可独自领军大破匈奴,二十一即官拜大司马,天纵之才岂能以常理度之?这些日子本王算是看出来了,这家伙虽然和霍冠军那样的不世将才有不同,但至少也是百年难遇的鬼才,甚至在才智、抱负上当今无出其右者!更难得的是少年老成,不骄不躁。而且我们能在京师做的事情也不多,这边的事情交给他,根本不用担心,也不要再做什么安排,反而坏了他的筹谋。倒是允炆小子那条奸计…咱们要早做准备才是!”
朱棣一边狂啃烧鸡,一边站在船头死死盯着渐行渐远的巍峨京师,脑子里面飞快地衡量着各种利弊得失。
张玉见自家殿下如此笃定,倒是不好再说什么。毕竟对这位小公爷的才智和为人,他也都是极为佩服的,提醒燕王也不过是尽臣子本分而已,并不是对徐钦有什么意见,反而,他心里其实也是对徐钦有着极高的评价和不错的感官。
朱棣走了,徐钦也稍微放松了些,毕竟有超强外挂的他很清楚,朱元璋还有四年多的寿命,在这前两年,朱允炆只要不作得太厉害,要动摇储位简直难如登天。既然如此,朱棣继续赖在京师其实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有可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万一要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那才是大麻烦。尤其是如果让朱元璋警觉起来的话,后面的很多事反而平添阻力。
现在的大战略应该是蛰伏和捧杀。
朱棣需要尽量隐藏自己的野心,同时尽可能地在攘夷藩王的位置上做得出彩,让自己的身影在朱元璋的眼里愈发耀眼和完美。而徐钦在京师要做的就是满满给朱允炆挖坑下套,不需要把他坑得太惨,只需让他过于幼稚的想法一旦大量暴露在朱元璋的眼前,那务实起家的朱元璋是否会把整个帝国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德行之上?那就值得商榷了。
这日早朝当值之后,朱元璋又把徐钦留下来,带到了御书房。
“走,先陪朕走走。”
或许是今日政务不多,又或许是朱元璋心里有事。大概只在御书房批阅了半个时辰的奏疏,朱元璋便起身,带着徐钦去了乾清宫的小花园。
平日里,朱元璋一般整个上午在早朝之后都会一直呆在御书房工作,因为当天中午之前批阅出来的奏札,下午就可以送回各部衙门,开始推进执行。而下午和晚上的要么是相对不那么重要和紧急的事项,或者是临时送进宫来的急件。
所以一般情况下,下午朱元璋会稍微闲一点儿,午饭之后散散步,亦或小睡片刻,有时候还会去巡查巡查皇子、公主、皇太孙的课业。不过像这样在早上就去闲逛的时候,徐钦当值这么多次,还是第一次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