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加封郡主
房遗玉顿了顿,继续道:“印刷一事,确实麻烦,好在女儿近日正巧研究印刷之术,心有设想,可避免大量麻烦,比之雕版印刷更为实用,此新式印刷术若是创造而出,定能解决印刷难题!”
房杜二人对视一眼,各自面上皆露狂喜神色,房遗玉的改良造纸术已给他二人极大惊喜,此时听房遗玉说,印刷之术也能改良,心下也无怀疑,齐声问道:“是何想法?”
“说来倒也不难,只是活字印刷罢了!”房遗玉先前已于脑中将资料整理了一番,身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她可以不清楚朱瞻基的皇后是谁,却不能不清楚中国史上的四大发明。
对于四大发明的相关资料,房遗玉都记于脑海,造纸术主要记得是蔡侯的方法,故而先前并未派上用场,可活字印刷术却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此时无人了解,自然全盘搬来便是。
“咱们如今所用印刷术俗称为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术是用刻刀于木板之上,雕刻成凸起的反字,而后上墨,印于纸张。每印一本新书,便需从头雕起,效率极低。若是雕板中的某字损坏,还需重新雕起,费事费力,可以想象。”
“而女儿之想法便是活字印刷,其实道理简易,便是将整块雕板切割成数百小块,而后在其上刻字,需要之时,可将木块组合印刷,待印刷完毕后,再行分散,留至下次再用,没必要印本书籍,便雕上数百雕板,费时费力的很,如此一来,非但可以节省时间,还能省下大笔费用。”
活字印刷的道理浅显易懂,房杜二人听房遗玉如此一说,怎还能不理解?大为狂喜。
两位心若冰清天塌不惊的宰相,于这日连续数次,情绪失控。
“玉儿,快,咱们这就入宫,去找陛下,一块去少府监寻印刷匠,发明这活字印刷。”房玄龄迫不及待的拉起房遗玉,而杜如晦也匆匆跟在其后。
三人飞快赶至太极宫,一见唐太宗,便与他汇报此事。
唐太宗刚刚做了半天大马,正在休息,如今听闻这等消息,疲劳顿时一扫而空,也无二话,当即移驾少府监。
大唐的少府监掌管百工技巧诸务,自有负责雕版印刷的工匠。
唐太宗直接给房遗玉放权,由她全权负责印刷部分的所有工匠。
房遗玉临时得令,也不慌乱,在来太极宫的路上,她已然根据脑中记忆,做好布置,从容命令该雕刻的雕刻,打下手的打下手。
因为是试验,房遗玉也没将工程搞的太大,只是命匠人们做了些小型方块,再由匠师雕刻出楷体数字。
少府监的匠人于大唐都是顶尖,故而速度极快,协力之下,几炷香的工夫,便已雕好类似印鉴的十个字体,模块也随之完成。
房遗玉将数字镶于模块,涂上墨汁,向纸上印刷,而后又将数字调换顺序,重印一遍,最后再将数字打乱顺序,胡乱印起。
房遗玉将印好的三面纸张交由唐太宗道:“皇兄您瞧,大致方式便是如此。虽说前期制做活字的工程不小,可日后印刷书籍却是方便的很。这一字板,可反复使用,今日仓促只能木刻,若换做金属打造,制作金属活字,少说能够用上十载!”
那位在大隋时期,就于少府监工作的老匠师竟跪倒拜道:“陛下,房将军所创这活字印刷,可谓古往今来第一创举,有这般技术,印刷速度较之以往将提升百倍。”
那老匠师竟激动得老泪横流。
唐太宗深深看了眼房遗玉,忽道:“云麾将军房遗玉上前听旨!”
“末将在!”唐太宗突如其来的大喝,房遗玉本能站出,心中却是有些发慌,唐太宗总爱搞个一惊一乍的,令她心虚。
“朕打算设置一个大唐科学院,专为大唐研究各项技术,科学院的院长便由你担当,此外你今日又发明这活字印刷,于国有功,朕特封你为长安郡主,实封八百户!”
唐太宗双眼眯起,他认定房遗玉绝对有所藏私,以往房遗玉同他交谈的时候,他便发现房遗玉的知识面,包罗万象,房遗玉说的某些事,便他这位一国之君也不知晓。
先前他还当房遗玉是哗众取宠,可如今看来,却是有些耐人寻味了。
唐太宗唯才是用,既然房遗玉能改良造纸术,发明活字印刷,那旁的自也是有可能的。
房玄龄听闻此言,当即迈出一步道:“陛下,小女身负军职已是皇恩浩荡,断不可再兼文职,此外这封赏也过于重了,小女承受不起!”
唐太宗曾亲自修正封爵制度,皇姑为大长公主,正一品;姊妹为长公主,女为公主,皆视一品;皇太子女为郡主,从一品;亲王女为县主,从二品。
房遗玉以外臣之女获县主封号已是特例,如今加封郡主,更是不合乎法制。
所谓房遗玉的实封更是过分,便如房玄龄、长孙辅机等人的国公爵位,虽说食邑定为三干户,可真实享受的实封不过千余户,余下官员也是如此,如房遗玉先前的县主,虽说食邑五百,可却仅分到三百户罢了。
往往实封食邑是虚封食邑的半数之下,然而房遗玉却实封了八百户,几近国公实封,已是极尽荣宠。
故而房玄龄才说,封赏过重,无法承受。
唐太宗却是不以为然,不放心上:“所谓能者多劳,既然令嫒有这般能耐,未尝不能身兼二职?至于食邑,以韩王妃的功绩,当受此荣耀。”
说话间大手一挥,不给房玄龄反驳的机会,直命其退去.
房遗玉见状一呆,神情大急,忙道:“皇兄且慢,弟妹我哪能担此重任?”
房遗玉知道自己有几分能耐,她之所以能改良造纸术,‘创造’活字印刷,主要是因她开了个外挂,而本身的真才实学却无多少,捧她一个偏科的文科生坐这位子,无疑是不智之举,唐太宗日后怕是要后悔的。